【連網】百祿鎮地處連淮鹽三市交界,全鎮總面積1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萬畝,轄24個行政村,總人口7萬人,是灌南縣“十三五”扶貧重點鎮之一。近年來,百祿鎮緊緊圍繞上級決策部署,創新扶貧思路、落實幫扶舉措,取得了脫貧攻堅戰決定性勝利。2020年底,全鎮2878戶6795人和下轄的10個省市縣經濟薄弱村全部實現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185元。
一、堅持產業扶貧,三產相融效益疊加。一是園區發展增容擴效。壯大生態農業產業區,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溫氏養殖、牧原牧業、南通林洋3家上市公司在園區內投資,總投資達14億元。拓展市級扶貧產業園,陽光玫瑰和夏黑優質葡萄種植面積達1100畝,實現產業培育、就業扶貧和集體增收多重疊加效應。二是扶貧資產運行高效。“十三五”以來,鎮扶貧產業園(設施農業)投入扶貧資金1000余萬元,南房、周響、大新等村集體年均增收100余萬元,通過扶貧資產租金收益、土地入股分紅、吸納低收入戶就業等方式,帶動家門口就業300余人,60戶低收入戶戶均增收3000元。鎮扶貧產業園(標準廠房)投入扶貧資金3200多萬元,建設標準廠房10幢,扶貧資金注入整合社會資本、提升發展質效,帶動家門口就業1580人,吸納低收入戶就業40余戶,廠房租賃收益有效增加屈東、高湖、川新等村集體收入。林洋光伏、溫氏、牧原、綠緣等企業與24個村聯建共贏,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合作基礎。三是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以“擴大規模、延伸鏈條、打響品牌、提升效益”為導向,持續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引導百祿熏燒肉、小窯肉圓、楊塘粉絲等特色美食產業縱深發展,圍繞優質稻米和葡萄等重點產業,著力培育具有百祿特色的產業品牌。探索發展觀光農業,將義犬庵、果之源、特種養殖場、葡萄園、南房新型社區等串點成線,打造百祿特色的鄉村旅游路線。
二、堅持結對幫扶,凝心聚力共謀發展。一是整合資金落實項目。“十三五”期間百祿鎮整合資金5000余萬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57個,其中,產業項目13個,基礎設施項目24個,公共服務項目14個,其他項目6個。2020年實施幫扶項目5個,投資430萬元。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十三五”以來,在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共實施工業集中區扶貧廠房、糧食儲備庫擴建、大棚葡萄園等產業幫扶項目13個,幫扶資金達2597萬元,成為拉動脫貧的“主動力”。此外,注重教育、就業、基礎建設等公益幫扶,啟動“沿海高速·希望來吧”等公益項目,助力少年兒童自信自強、健康快樂成長。三是黨建結對改善民生。新建嵇橋、盆窯、南房等村綜合服務中心、衛生室,鋪設戶前路,架設路燈等,極大改善掛鉤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免費技能培訓等,不斷增加低收戶家庭收入。幫扶隊多次組織掛鉤幫扶村黨員干部外出交流學習,嵇橋村黨支部與沿海高速連云港黨支部、南房村黨支部與沿江高速七都黨支部、高湖村黨支部與高速養護公司等簽訂了長期結對共建協議。
三、堅持長效機制,多措并舉固本強基。一是政企聯動穩定就業。鼓勵萬年達實業公司、牧原養殖及扶貧產業園內企業通過以工代訓方式吸納低收入戶就業,為長期穩定吸納低收入人口就業的企業辦理補貼申請、提供幫辦服務;通過提供環境保潔、秸稈禁燒等公益性崗位,為有就業需求的低收入戶創造較為穩定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減少返貧風險。二是加強培訓提高技能。聯合縣人社局在全鎮開展低收入勞動力崗位技能培訓班,培訓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900余戶,幫助其掌握就業政策、技能,為就業、增收、脫貧提供更大可能。三是政策保障防止返貧。2020年實施防貧保政策以來,共理賠26.5萬元,其中,因災12人、賠付3萬元,因病51人、賠付11.5萬元,因學33人、賠付12萬元,避免低收入戶因災、因病導致二次返貧。加大對“愛心助學”政策的宣傳力度,對應屆大專以上新生,按照有關標準進行幫扶。通過幫扶走訪、建立脫貧“監測戶”機制、村每月固定學習日進行低收入戶家庭情況梳理等方式,動態了解貧困戶脫貧進程,同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密切關注“兩驟戶”“兩易戶”突發情況,找準原因,對癥下藥,助力脫貧實效行穩致遠。
下一步,百祿鎮將繼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以昂揚進取的斗志、苦干實干的作風接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