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29日在京正式上線。 (8月30日《光明日報》)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手機網民規模為7.88億。與此相伴生的一個明顯問題,是網絡謠言的不斷滋生。網絡謠言,誤導公共輿論,影響公眾正常生活,擾亂社會秩序,消減社會穩定,甚至危害國家安全。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的上線,推動了網絡謠言治理特別是辟謠工作的常態化、專業化,豐富了網絡謠言治理的共治形式,標志著網絡謠言治理進入了新階段。平臺整合全國各地40余家辟謠平臺3萬余條數據資源,以發布權威辟謠信息,提升網民媒介素養,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實現對網絡謠言“清存量、控增量、斷傳播”為宗旨,通過聯合相關部委、地方網信辦、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及專家、普通網民等多方力量,聯合辟謠APP、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賬號等組成立體化、多終端“一站式”辟謠網絡,構建了對網絡謠言“聯動發現、聯動處置、聯動辟謠”的協同辟謠機制,可以實現對網絡謠言的及時有效鑒別、評判、和阻斷。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的上線,回應了公眾迫切要求加強治理網絡謠言的關切,提供了辨識網絡謠言、舉報網絡謠言的權威平臺。平臺設立了部委發布、地方回應、媒體求證、專家視角、辟謠課堂等欄目,具備舉報謠言、查證謠言的功能,可以獲取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權威辟謠信息。例如,打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中的辟謠數據庫,將“紫菜”作為關鍵詞搜索,共找到54篇相關辟謠文章,第一篇便是北京市食藥監局對“塑料薄膜做紫菜”這一謠言的權威回應。再如,在聯合辟謠APP上,除了查證謠言的選項,還設有“我要舉報”的舉報渠道,通過填寫類別、地域、內容等普通網民也可參與辟謠。
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的上線運行,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網絡謠言治理的法治化,提供了一個全國性的新平臺。謠言猛于虎。網絡的發展使其如虎添翼,先入為主、危害極大。以網絡謠言的重災區食品領域為例,國家食安委的一項調查顯示,食品安全謠言在整個謠言中的占比45%。近年來,食品造假謠言有,肯德基里的雞長著6只雞翅、紫菜是用臟兮兮的黑色垃圾袋制成的、葡萄無核是吃了避孕藥、人造雞蛋可以當成乒乓球來打等。前不久,一則“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的網絡謠言迅速蔓延各大社交媒體。這些網絡謠言,消減了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影響了食品行業發展,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網絡謠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領域,社交媒體的交互性、低門檻和傳播的直接性,使網絡謠言內容上更具多樣性、誘導性,傳播上更具成本低、速度快、殺傷力強的特點。面對不斷滋生的網絡謠言,在利用好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的查謠、識謠、辟謠功能的同時,有必要積極運用、充分發揮好這個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對制造、發布謠言者以法律法規的及時懲戒,提高傳播網絡謠言的違法犯罪成本,讓造謠傳謠者付出沉重代價。從而,更加完善網絡謠言法治化治理機制,不斷深入構建網絡謠言的現實治理路徑。 (茅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