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莊婷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圣職責和終極目標,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以“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為主題主線,嚴格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擴大公共服務,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開展專項治理,提升社會救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要按照“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情況清楚、手續齊全、張榜公布、整改到位、群眾滿意、檔案規范”的工作原則,開展低保專項治理行動。要圍繞群眾關注熱點開展大排查,排查困難群眾漏報問題、申請低保便捷度不夠問題、低保邊緣困難群體得不到有效救助問題等;要加強信息核對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制作低保規范文書,實現規范管理,解決“最后一公里”暢通問題。要切實提高困難群眾的實際補助水平,堅決避免標準提高、補差不增加或少增加的“空調”現象,確保低保對象從提標中得到實惠。要進一步推進災害管理體制、統籌協調機制、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改革,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提高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疾人保障服務水平,基本實現鄉鎮農村留守兒童督導員和村(居)農村留守兒童負責人全覆蓋,落實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為貧困重度殘疾人提供集中或社會化照料護理服務。
更新養老理念,提升養老服務質量。要堅定不移走積極老齡化之路,更新養老理念,創新服務方式,發展現代養老服務業,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要以養老機構等級創建為抓手,開展養老機構等級創建工作,通過等級創建、第三方評定、全媒體公示等方法,推動養老機構自主加強軟硬件建設,提升規范化服務水平。要加強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力爭每個縣、區建有一所老年護理院,城市社區助餐點實現全覆蓋,徹底消除養老機構等民政服務機構在消防、飲食等方面的實體性安全隱患。要強化多元化服務,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落實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的各項扶持政策,吸引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進入養老服務業,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準入、監管、退出機制,保障養老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平臺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服務居民、造福居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要著力做好社區平臺建設工作,持續拓展社區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設計不同類型的社區用房戶型圖,提供“菜單式”選項供社區參考選擇,使社區用房布局更科學、更合理。要全面推廣“一委三會”社區治理模式,不斷規范提升,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探索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加強統籌協調,更好地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推進社區協商廣覆蓋,擴大村務公開和居務公開,推廣以村(居)民小組為基本單位的“微自治”實踐,讓更多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自治與協商。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開發城鄉社區社工專業崗位,培育發展民辦社工機構和志愿服務組織。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做好新時代民生工作,必須深刻領會“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蘊含的思想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不斷提高民生工作水平,真正為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創造實實在在、穩定持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