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自古以來,重陽節都是老年人的“嘉年華”。登高望遠,賞菊賦詩,一抒胸懷。家有一老,猶如一寶,年輕人尊老敬老愛老,重溫、踐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孝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主干。由此不僅知道我們從哪里來,也懂得往哪里去。自古而然。
孝文化萌芽于血濃于水的情感。民間有羊有跪乳之恩、鳥有反哺之情的話,這耳熟能詳的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人們與父母至親的情感。由此想到父母的艱辛,母愛的無私,父愛的偉大。作為萬物之長的人,更應該比其他動物本能、有意識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由此萌芽的孝文化,啟迪了人們孝敬父母的文化自覺,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人也留下了無數與孝有關的名句佳章。“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對恩重如山的父母,從母親一針一線中解讀,《陳情表》對祖母如母的養育之恩,必涌泉相報的堅定,讓李密辭官盡孝的情感無法取代。不論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離不開一個“情”字。
孝文化成熟于代際傳遞的實踐。勞動人民在孝文化的正面影響下,一代代以口口相傳和無聲行動告訴后輩,盡心竭力地孝老愛親。臥冰求鯉、賣身葬父等感天動地的故事,就是現實生活真實、曲直的反映。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孝敬父母長輩,表面看是一家一戶的私事,其實不然。孝維持了良好的家庭秩序,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無數家庭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小家庭直接影響到大家庭。孝不僅是個人的私事,也是家庭的事、社會的事、國家的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孝文化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古代舜、曾參、丁蘭和今天王春來等“孝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影響力的原因所在。
孝文化發展于推己及人的開拓。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種大孝無疆的至高境界。近年來,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空巢老人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子女盡管有孝心,有時對父母也難免照顧不周。一方面,子女“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社會養老逐步走上舞臺。由于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對于老人的照顧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人工周到,美中不足機器人沒有感情,子女對父母感情交流不可或缺,這也需要更多養老院、敬老院在周到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時,充當老人子女的角色,給以感情的慰籍。不少地方已經把工作做到了前面,孤寡老人得到臨終關懷,在孝心的護衛下,幸福地生活,有尊嚴的離開。這正是社會養老的亮點,也是孝文化傳承發揚光大的依據。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金風玉露和丹桂襲人,使得重陽節更充滿詩情畫意,新時代老人在濃濃的孝文化氛圍中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華夏孝文化在代際傳遞中直到永遠(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