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于1月18日(農歷臘月初八)至3月11日(農歷二月初二)組織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2024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游活動。本次活動包含7大板塊25項主體活動,用優質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豐富假日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喜慶過年的美好需求。
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旅活動,就是把優質“文化年貨”送到基層群眾家門口。近年來,各地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統籌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加快形成。在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送“文化年貨”到群眾家門口,進一步豐富公共文化供給,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聚焦群眾文化活動,聯合各地推出系列“村晚”展示項目;聚焦非遺保護傳承與實踐,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將在各地陸續上演;聚焦旅游休閑、度假觀光,將推出系列研學旅游特色課程……“文化年貨”走向億萬家基層群眾,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展示出清晰的實施路徑。送“文化年貨”到群眾家門口,凸顯清晰目標導向,就是用普惠文化產品豐富百姓生活,讓清新人文新風充盈基層公共文化空間。
基層群眾分享“文化年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不斷豐富文化產能、優化文化供給方式的強大動力。城市的社區、農村的社(組),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小單元,單元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末梢、方便群眾分享“文化年貨”,既是“關鍵小事”、又是“民生大事”。以送“文化年貨”到群眾家門口為契機,不斷優化基層公共文化的嵌入功能和適配性服務,讓更多優質文化產品服務下基層,讓城鄉文化氣息更加濃厚,更加可聞、可見、可感知。
把“文化年貨”送到群眾家門口,重點在于細節、亮點在于走心。調研走訪充分掌握群眾切身需求,把符合群眾“口味”的“文化年貨”,“一味一策”配送到群眾心坎上。比如,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居民小區,依托24小時書房、社區文化驛站等公共文化場所,開展非遺手工體驗活動,便于居民出門就能換心情“以文潤心”;再比如,在有資源基礎的鄉村,運用“村晚”舞臺,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因地制宜建設打造“鄉愁地標”,助力鄉村聚集“文氣”;還比如,吸納社會資源及相關人才團隊,志愿參與研學旅游活動策劃執行,在群眾“地盤”鼓勵讓群眾作主,培育壯大城鄉文化志愿者隊伍,為社會正能量賦能……
滿滿當當的“文化年貨”,承載著基層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注意防止“臺上儀式轟轟烈烈、臺下活動冷冷清清”,避免簡單的“堆砌統計數據”搞形式走過場。地方文旅部門不能坐等“文化年貨”到來,而是抓緊摸清家底、針對短板缺項積極完善配套。適當融入網絡互動、公益慈善等形式活動,促進“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化細胞”遍布基層大地蓬勃生長,讓“文化年貨”在群眾家門口活起來、火起來,讓老百姓的日子更加和美幸福、喜氣洋洋。(渝西鋒光)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梁紅燕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