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聚焦“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這一工作重點,提出“培育發展縣域經濟”,傳遞出以“小塊頭”撬動“大發展”的鮮明信號。
縣域強則國家強,縣域富則國民富,縣域現代化則國家現代化。古語有云,“郡縣治,天下安”。相比一省一市,縣域雖小,卻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經濟的參天大樹,離不開基層土壤的養分供給。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雖屬“小塊頭”但并不代表能量小,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將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縣域“小塊頭”激蕩發展大潮起,底氣足、實力強、可挖潛空間巨大。以江蘇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從“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從“張家港精神”到“園區經驗”,多年來,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全國頭部方陣,“百強縣”總量和位次居全國前列,“千億縣”規模占全國“千億縣”總數40%。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江蘇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實踐證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越來越多一域之光為全域增光添彩,潛力巨大、后勁充沛。
強縣域,根本在于強產業。GDP雄踞全國榜首的昆山,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千億級以及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連續19年蟬聯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榜首的江陰市,基礎化工、機械設備、電力設備、電子、紡織服裝等行業越做越大……打破慣性思維、路徑依賴、固有格局,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優中生強,突出調結構、強龍頭、促融合、樹品牌,加快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培育形成產業集群,努力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格局,將有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事物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過程,縣域經濟亦是如此。在過程推進中保持向上向優勢頭,方法論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縣域培育經濟增量、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必須用好因地制宜這一科學方法。縣域都能激發縣域展翅騰飛的豪情壯志,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把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把比較優勢打造成發展勝勢,方有全域發展萬馬奔騰之景。
縣域活,全盤活。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千方百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縣域“小塊頭”必將激蕩發展大潮起。(甘燕)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