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正少年,我上春山約你來見……”春耕進行時,“上春山”的風吹進了校園。春季學期開始,省內多所高校推出特色勞動實踐課程,開啟一場春意融融的“揮汗之旅”。(4月8日新華日報)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耕,作為一年耕作的起點,凝聚著人類千百年來與土地和諧共生的智慧。不識農時,抓好春耕春管,關系全年糧食豐收大局;春耕正當時,農忙好時景,高校“春耕”實踐課堂,既可以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習慣,也是賡續農耕文化、培育“農”的傳人之舉,助力建設農業強國、走好農業現代化之路、守護“中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
掌握農業技術、體驗農耕生活,是一堂務實的社會實踐課,也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向來具有舉足輕重的基礎地位。春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不少學校沒有開設農學專業,但開設“春耕”課堂,讓大學生“進田間”“上春山”“會農事”,感知厚重的農耕文化,激發對自然、對農耕、對勞作的敬畏與熱愛,既是國情教育也是文化傳承,既是勞動技能鍛煉更是勞動修養提升,在學子心中播下知農業、愛勞動、懂珍惜的種子和希望。
“春耕”實踐課上讀懂春種秋收,就是讀懂腳下的土地,就是讀懂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與責任。“看著生長茂盛的竹子,我們也‘讀懂’了它的堅韌不拔。”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與設計專業“搬”進山坡竹林里的“春耕”課上,一位學子道出了自己從大一時不敢下手到現在可以獨立挖筍的青春記憶,無疑頗有代表性、頗能引發學子共鳴,也很能說明“春耕”課之于學子們的啟迪、教育和磨礪價值。耕耘在“田間地頭”的勞動基地,參與勞動實踐,播種勤勞種子,體驗春耕勞作,感受開犁喜悅,不僅讓學生“動”起來,學到了農事技能、務農本領,也讓書本知識“活”起來,助力青春更好地拔節生長。
喚醒鄉土情結、接力科技興農,更多“農”的傳人播種豐收新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呼喚更多愛農村、懂農業、會農事的“新農人”。無人機播種、工廠化育秧、大數據研判下苗……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新農具、新農活、新農資不斷推陳出新,“會種地”變“慧種地”成大勢所趨,高校“春耕”課堂也是孵化“新農人”和“新農技”試驗田,有望助推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新生代農民,為建設農業強國接力貢獻智慧和汗水。(高譚)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