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江蘇迎來最美的季節,驅車行駛于江南,一座座傳統村落依山傍水、串珠成鏈,“水韻江蘇”之美在這里充分彰顯。目前,江蘇已有79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認定554個省級傳統村落,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已從“單個村落保護性開發”進入“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新階段。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當圍繞文化振興筑堡壘、強隊伍、樹新風,在希望的田野上努力繪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軟硬兼施筑牢文化堡壘。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黨對思想文化工作的題中之義和本質要求。只有牢牢抓住黨建引領主線,把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牢牢握在手中,強化“一盤棋”思想,整合黨群資源,堅持“科學、經濟、實用”的理念,將“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青年之家等服務資源高效化、集約化管理,推動工作融合,方能形成強大合力。構建與時俱進的文化陣地,通過存量資源盤活,文化物件征集等“投入小、成效大”的方式,建設文化長廊、文化墻、文化廣場等陣地,形成區域共享、內容互補、特色鮮明的文化教育基地矩陣。注重“硬陣地”和“軟實力”的交相輝映,大力開展貼近群眾的文化活動,聚焦群眾身邊的“真善美”,進行文化宣講、微視頻錄制、歌曲創作等富于創造性、體現時代性的文化服務,增強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流行。
多措并舉建強文化隊伍。做好思想文化工作,關鍵在人、在隊伍。利用原創性、差異性的文化節目活動,可以提高群眾們的參與度;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可以提高活動的傳播度……如今,文化需求多樣化、新媒體沖擊等多種新形勢疊加,迫切需要培育和壯大新型文化人才隊伍。須做好專業訓練,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學習前沿知識、參與專題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知識儲備和創新思維。須將人才的專業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推動基層“黨建+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組織文化人才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為擔負起文化使命提供正確方向指引。須注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機制,形成富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吸引聚集優秀人才投身于文化事業中來。
因地制宜樹立文明新風。鄉風文明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外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構成內容。當樹立去蕪存精的理念,結合自身實際,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帶動廣大群眾“轉觀念、破舊俗、樹新風”,引入“積分評比”制度,獎優懲劣,積極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形成村民自覺參與鄉風文明新風創建,抵制高額彩禮、簡辦婚喪事宜等不良風俗。以黨建為統領,探索“支部搭臺、群眾唱戲”工作模式,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性組織,通過“樹下議事”“板凳夜談”等群眾參與度高的自治環節,開展老同志講黨史、我身邊的“文化人”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讓群眾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鄉土文化融入生活、走進群眾,打造有本土特點的文化IP,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以文化煥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王家興)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