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強)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是黨中央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具體到縣域來看,就是要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資源整合、統籌調配、頂層設計等功能,以為民服務、精準服務為基本出發點和根本歸宿,有效打破部門條塊之間的資源壁壘,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形成上下貫通、齊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打好“組合拳”,奏響“交響樂”,在解決實際問題和解決思想問題的結合上求實效,共同打造新時代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向縱深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磅礴偉力。
強化統籌協調,發揮職能部門功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分別擔任中心主任、實踐所長、站長,是第一責任人。一是縣級黨委牽頭抓總。縣委書記擔任中心主任,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放在社會經濟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凝聚起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的合力,推動各級黨組織履行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二是部門積極參與文明實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員單位把服務群眾的政策規定轉化為文明實踐活動的項目內容,統籌安排開展面向群眾的宣傳服務活動,樹立熱心為民、公正廉潔好形象,讓群眾信得過,知道遇事該找誰、該怎么去辦。三是要把服務送到基層。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推行“黨員教育+文明實踐”模式,引導單位職工成為文明實踐志愿者,下沉到實踐所站,在為群眾開展服務的過程中,結合自身業務實際講,講黨的惠民政策,引導看生活變化,知美好前景,凝聚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力量,逐步形成“中心吹哨、部門動員、各方參與”的縣鄉村三級貫通、中心所站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
壯大志愿隊伍,不斷強化服務的多樣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志愿服務。一是拓寬志愿者渠道。圍繞群眾需求和項目實際廣泛招募各類志愿者,既要堅持黨員干部帶頭,特別是機關干部帶頭參與志愿服務等文明實踐活動,還要引導高職院校、企業、醫院、技術站所等部門單位發揮專業優勢,從民間能人中選、返鄉大學生和大學生村官中育、德高望重的鄉賢中聘、基層退伍軍人中引,帶動更多群眾積極參與。二是重視培訓工作。以培訓帶動文明實踐項目做細做實,更好地吸引受眾、感染受眾、服務受眾。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培訓基礎知識,完善志愿者的初步培訓。建立團隊人員定期調整制度,完善師徒結對、傳幫等培養機制。探索聯合屬地院校,成立志愿者學院和孵化基地,組織開展知識傳授、技能傳習、項目交流等各類形式的學習培訓。三是加強品牌培育。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品牌創建工作,不斷優化“點單—派單—接單—評單”服務流程,培育打造“耕讀傳家”“救在你身邊”“所長論壇”等一系列志愿品牌,落實“一陣一品”工作目標。
優化項目內容,不斷強化活動的針對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讀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推進移風易俗。一是堅持宣傳黨的思想理論。持續創新、活化載體形式,以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積極傳播黨的聲音。要用小切口展示大主題、小故事揭示大道理,引領基層群眾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二是加強項目策劃的指導引導。縣級中心要根據群眾所需所求、所思所盼,定期及時推出一批服務社會發展、貼近百姓生活、圍繞重大節日的志愿服務項目,在助力文明實踐品牌建設的同時,通過“我們的節日”、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助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發揮基層的主導作用,圍繞“一老一小”、文明城市創建、人居環境治理等熱點內容,推出針對性、實效性更強的普惠性、特惠性項目,推動文明實踐向重點工作延伸,向產業發展靠攏,向民生事項拓展,向特殊群體傾斜。
搭建優質平臺,引導群眾自我教育。一是守望相助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要把零散的群眾互助資源統籌起來,搭建互助共享平臺,把群眾參與守望相助的情況記入家庭文明檔案,進行積分管理,作為文明家庭、好鄰居、身邊好人、優秀志愿者等推薦評選的重要參考,增強群眾的參與度和自豪感。二是主動參與平臺。隨著法治意識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基層群眾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不斷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要積極引領,充分尊重和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發動群眾參與村莊(社區)集體事務管理,參與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參與生活環境整治維護,參與村規民約制定實施,參與家風家教交流展示等,讓群眾自我教育、相互幫助的熱情和作用發揮出來。三是繼續發光發熱平臺。每個鄉村鎮都有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他們有威信、熱心腸、辦法多,群眾信得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要積極多請他們幫助宣傳黨的政策,調解矛盾糾紛,為做好群眾工作獻計獻策,提升群眾自我教育的實效。
作者為東海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