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銳冰 通訊員 樊榮
【連網】 劉德華這三個字,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香港明星、“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位于主城區南端的鳳凰新城里,也有一位劉德華。沒有任何明星的光環,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調解員。提起她,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管大事小事,到她面前都能一一化解。也正因為如此,劉德華成為所在片區的“守護者”。
百姓心中的“守護神”
“劉書記呀,她可是我們心中的守護神!”提起劉德華,鳳凰新城片區的居民都豎起大拇指夸。
今年44歲的劉德華,是鳳凰新城南城街道青春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兼任社區調解員。
對于調解工作,劉德華非常熱愛。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熱愛人民調解工作,為民排憂解難是我心中神圣的職責。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了,社會才會和諧。”
從事調解工作7年以來,她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千余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6%以上。不少棘手的事到她手上,都能迎刃而解,讓大家直呼“神了”!
調解成功率如此之高的秘訣在哪里?劉德華笑瞇瞇地說:“多上門,多動嘴,很多問題都能解決!”在長期化解基層矛盾過程中,根據工作實際,她摸索出了“無事多跑腿,遇事多動嘴,矛盾不積累”的十五字化解法,大到越級上訪,小到鄰里糾紛,都被她一一化解。
在調處糾紛時,她從不怕麻煩,有時甚至苦口婆心、軟磨硬泡。一次調處不成兩次,兩次調處不成三次……劉德華主動上門到群眾家中做工作,不厭其煩,讓群眾放下心氣,握手言和。
盡心調解為新城建設解憂
隨著鳳凰新城建設的加快推進,一些土地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進一步顯現出來。如何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發揮人民調解員應有的作用?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要想做好調解工作,首先班子成員要團結,有問題大家來解決。”這是劉德華的信條。
2014年,鳳凰新城啟動,涉及被征收戶120戶。南城坐落在城鄉接合部,不少被征收戶常在一起商量、謀劃如何鉆政策的空子。快一個月下來,工作沒有起色。
“不管怎樣,都應該有牽頭人,我們找出牽頭人,打開突破口。”劉德華信心堅定。
經過耐心細致的協商、協調,劉德華終于做通了被征收戶的工作,各家各戶紛紛簽約。
2014年,南城街道全面打造生態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是創建的前提之一。劉德華一心要改變社區里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基礎,如果這都改不了,其他的事情那就更不用談了。”劉德華說。
為此,劉德華帶著社區“兩委”一班人克服種種困難,與共建單位、農水局等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各種惠民項目。在資金沒有到位的前提下,她從家里拿出10萬元啟動資金。在創建工作以來,路燈亮了,到戶路通了,病危河堤解決了……
守護片區的和諧與穩定
青春社區有一名西藏退伍軍人劉某。由于西藏條件惡劣,給身體帶來了嚴重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生活病癥,后部隊安排退伍。
由于檔案調來調去,最后找不到了。與他一起退伍的人都拿到了民政部門發放的經濟補貼。只有他幾年來,一直沒有拿到民政部門發放的經濟補貼。
為了幫助這名退伍軍人找檔案,劉德華帶著劉某到了街道的武裝部匯報情況,并走遍了大大小小的相關部門。通過1個月的努力,相關的資料終于找齊。街道組織與區信訪局、民政局召開會辦會,最后補償了劉某人民幣4.4萬元。
劉某激動地拿著那筆錢,說不出話來。
多年來,劉德華調解的每一起糾紛,都是以理服人,使雙方當事人“橫眉怒目來,攜手并肩去”,收到了化干戈為玉帛之良效,使矛盾雙方當事人心悅誠服。
這就是劉德華,一名樸素的基層人民調解員。她心里時刻裝著群眾,為社會筑起一道和諧平安的堅固防線,傾心守護著片區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