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晨 王一平 彭冬冬
【連網】 “目前,我們正在為葡萄樹修剪的技術問題犯愁,有了這些送上門的科技書籍,我們再也不用犯愁了,真心感謝李總送來了‘及時雨’啊。”海州區朐陽街道園林村黨委書記孫和勇高興地說。3月26日,中國好人、省道德模范、連云港民營書店總經理李文倫,再一次走訪他曾捐贈的農家書屋,并將400余本農業科技、防疫知識以及名著、詩詞、童話等新書捐贈給海州區朐陽街道園林村。
這是李文倫自捐贈園林村農家書屋后的第3次走訪。2016年,當他得知園林村新建農家書屋書籍匱乏時,首次為其捐贈了200余冊書籍。實際上,自2003年開始,李文倫充分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積極參與新農村農家書屋建設,至今已先后為海州區43個農家書屋和311個社區閱覽室送去了價值200多萬元共計12萬余冊的各類書籍。
已過花甲之年的李文倫,37歲時主動從國企辭職下海,憑借2000元的流動資金開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書店,經過多年打拼,發展為后來經營著16家店面的民營圖書連鎖公司。創業伊始,李文倫曾立下三個“三分之一”的諾言,即將財富的三分之一改善家庭生活,三分之一用來擴大再生產,三分之一的經營利潤用來回饋社會。
“真得感謝李經理給咱捐的這上千本書,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學到知識,俺對照書中科普專家介紹的方法,搞起了藕塘套養小龍蝦,收入比過去提高了一大截呢!”提起李文倫捐贈農家書屋的事,有“土秀才”之稱的浦南鎮新建村村民張增產連聲稱贊。新建村地處海州西北角,全村762戶人家過去一直從事稻麥等傳統農作物生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后來在大學生村官盧旭的引領下,全村搞起了泥鰍養殖和蓮藕龍蝦混養,還長年出口日本、韓國,村民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物質上富有了,文化生活也必須跟得上。過去,忙碌一天的村民們農閑時節就打打牌、串串門,娛樂方式較為單一,得益于國家對農家書屋建設的持續推動,也有像李文倫這樣熱心人的大力支持,目前浦南鎮19家農家書屋基本實現了從“家家有”到“家家優”的嬗變。村民們農閑時節、孩子們放學之后,都能有機會坐在農家書屋,品嘗豐盛的文化大餐,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日漸豐盛。
“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說起李文倫,紀蘇源說得最多的就是感謝。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文倫看見一位失去雙臂的少女獨自來到書店看書,一看就是大半天,但從未看見她掏錢買過一本書。經了解得知,她叫紀蘇源,家住云臺農場,6歲的時候因一場意外失去雙臂,由于家里窮加之行動不便,便早早地輟了學。李文倫被紀蘇源身殘志堅的行為所打動,當即決定每年捐助她500元讀書卡。
為方便紀蘇源就近看書,李文倫還為她建了一個農家書屋,送去500本書籍和3個大書架,為她搭建了一片私人訂制版的學習天地。20年多來,李文倫一次又一次地捐助這個熱愛學習的孩子,紀蘇源也不負所望,憑借堅強的毅力先后自考了大專、本科學歷,現在的她已經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心理咨詢師,并專職從事殘疾人心理疏導咨詢工作。
然而,李文倫對別人很大方,對自己卻很“摳門”。他不吸煙、不喝酒,也沒有什么名表、豪車,出門辦事能用的“座駕”也就是一輛人貨兩用的工具車。創業初期,為了節省路費,他出差乘長途汽車,幾十包的書全是一人手拎肩扛。炎炎夏日,哪怕再熱也舍不得為自己買一杯冷飲。李文倫常說:“其實我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但是企業生存發展需要錢,捐贈農家書屋做愛心公益更需要錢,我一定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決不能圖一時之快,就忘記了黨員的初心使命和創業的初衷諾言。”
在捐建農家書屋和熱心公益事業的道路上一路走來,李文倫既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體會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幸福。他說:“決戰全面小康正在進行時,文化小康同樣不能缺席,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法寶,更是農村孩子們開闊視野、改變命運、實現夢想的橋梁,我們要共同努力,讓書香飄滿農家院,文化小康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