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當空照,金風擺動丹桂飄。檐鈴窗外敲,聲音好似奴那才郎到。細聽不是他,原來是梧桐葉落掉……”
行走在海州的大街小巷,偶爾傳來咿咿呀呀的小曲,行腔優美,韻味悠長,仿佛觸動了歲月深處的斑駁記憶——鹽商、文人立于船頭,耳邊傳來曼聲吟唱,舟過處,是兩岸水草青青,是臨河人家河埠頭,是古鎮的石拱橋……
這悠長的小調就是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海州五大宮調。
“運鹽河流到哪里,海州五大宮調就唱到哪里。”這句話流傳了千年之久。海州五大宮調也成為古鹽河畔悠悠傳來的歷史足音,更是港城發展變遷的講述者。
“古鹽河道”淌出“悠悠小調”
“所謂‘五大宮調’即指[軟平][疊落][鸝調][南調][波揚]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調曲牌?!边B云港市劇目工作室原主任、國家一級編劇、海州五大宮調研究專家朱秋華說,“海州五大宮調的形成,與當地經濟的興衰特別是鹽業生產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p>
海州五大宮調歷史悠久,始于明朝嘉靖年間,興盛于清朝,已在海屬地區流傳了500年,其中,板浦鎮是其流傳的重要門戶。隨著兩淮鹽業的興旺、大運河的溝通有無,板浦匯集了南來北往的人,這里地域遼闊,藝術交融,海州五大宮調得以吸收江淮民間小曲的精髓并逐漸走向成熟。而文人墨客與鹽商富賈的關注,也讓海州五大宮調得到了高度發展,運鹽河所到之處,五大宮調隨之流傳,同時逐步形成其特色與個性,流傳至今。
“若按傳統曲牌來區分,海州五大宮調可分為大調和小調兩類。”據朱秋華介紹,大調委婉細膩,節奏舒緩,類似于昆曲的贈板,演唱時字少腔多,有一唱三嘆之感,多用于抒情;小調和大調風格截然相反,節奏明快,字多腔少,長于敘事。小調和大調一樣,既可單獨演唱,也可和大調連綴,組成套曲,演唱各種故事。伴奏樂器則有二胡、琵琶、月琴、三弦、簫及檀板、碟琴等,常用酒杯、瓷碟為樂器,伴奏時用竹筷敲擊小瓷碟,別有風味。
滄海桑田一瞬間,隨著海岸線變遷,鹽業生產、轉運中心發生變化。到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隴海鐵路向東延伸通車至新浦后,海州一帶的內河水路交通漸為陸路交通替代,板浦逐漸失去交通樞紐的地位,日趨蕭條。但是,交通的閉塞和文化生活的單一,加上一批傳唱者的真心熱愛、細心呵護,反而使海州五大宮調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2006年,海州五大宮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在近現代時期海州五大宮調逐漸沒落,但一些瀕臨失傳的曲目卻得以完整保留,成為一份珍貴遺產。
“明清俗曲”勾勒“市井煙火”
“開船嘍!”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夜晚,隨著船夫的一聲號角,在鹽河巷南北街水上舞臺,槳聲伴著燈影,綿霧在河中升騰,余音在鹽河縈繞,鹽河水韻國潮夜演正式開演。而海州五大宮調《鹽河清韻》將整場活動點燃,在一碟一筷輕輕敲、一顰一笑悠悠唱中,傳唱鹽河舊事,低吟海州往事,使在場觀眾親身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國潮”魅力。
實際上,海州五大宮調分布區域以海州、板浦為中心,北至贛榆,往南到淮安、鹽阜地區,西到沂沭河邊,集中分布地區有1萬多平方公里。隨流傳區域的不同,形成南北兩個流派,南派以板浦為中心,北派以贛榆為中心,兩派風格各具特色。但因為被悠久的淮鹽文化潤澤,海州五大宮調一代代地傳承發展,成為更多保留明清俗曲特征的小曲藝術。
“原生態,是海州五大宮調最珍貴、魅力最大之處,通過海州方言吟唱的形式,這古老曲調得到完美保留,也勾勒出鹽河上幾百年的煙火氣。”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俺园迤郑┖V荩迤秩撕每停N渡秸浠佣???滴踟暣住羲∮小?,香醉十里有湯溝。酒逢啦,酒逢知己話就多,你喝我喝,都要喝個夠……”這刻在港城人基因里的唱段,就是海州五大宮調傳統曲目《板浦四季美食多》,字詞句間,無不透著濃郁“煙火氣”。
五大宮調演唱以自娛為主,演唱者自稱“玩友”,講究“小曲要媚,大曲要味”,多在曲堂集聚,時而傳授曲目,時而切磋技藝,吟唱取樂。他們演唱時多為坐唱,時而加少量說白,不化妝,也無大的表演動作,少則兩三人,多則十幾人,大多是一人唱、眾人伴奏,有時唱至興起處,伴奏者也會和上一兩句伴唱以增強氣氛,也有時眾人對唱,分別演唱曲目中不同人物。上個世紀初,海州一帶“小曲”更繁榮些,一些民間藝人便用牌子曲演唱各種故事,走街串巷,藉以糊口謀生;時至今日,也成為連云港市文旅事業中的靚麗點綴。
“老調淬火”變作“時代新聲”
“一輪明月當空照,檐鈴在窗外敲,聲音好似奴那才郎到……”2016年8月,應《??﹪颠藛堋饭澞拷M邀請,國家級非遺五大宮調傳承人劉長蘭走進央視。節目錄制現場,劉長蘭等人攜手著名演員金巧巧走向舞臺中央,偌大的音樂廳內,其聲婉轉,余音繞梁,清雅嫻熟、溫婉細膩的唱調征服了現場觀眾,向全世界展示了五大宮調的獨特魅力。
“為了舞臺這一刻,我等了60年!”劉長蘭生前曾回憶說,18歲那年,鄰居家來了一位叫錢樂山的先生,因為唱了一首五大宮調曲子,令她癡迷其中不能自拔,當即決定拜錢樂山為師學藝。“老師囑咐我,海州五大宮調雖然演唱難度高、唱詞難記,但卻是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寶,要認真學,并把她發揚光大,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中?!?/p>
實際上,在板浦,于成浩、趙廣江、錢樂山師徒相授,五大宮調代代相傳。錢樂山出身鹽商,是趙廣江眾多弟子中的一個,他自小喜歡宮商韻律,頗有天賦,演唱時聲情并茂,感染力很強。據淮海戲演員陳立才回憶,去錢樂山堂會時他還是個孩子,但對其表演記憶猶新:“錢先生唱得真好、真美,有韻味、耐聽,現在的人再唱很少有那個味兒了?!?/p>
新中國成立后,錢樂山到連云港竹藤廠當會計,家搬到新浦,跟劉長蘭做了鄰居,后者便拜錢樂山為師。時至今日,我市共確認了趙紹康、劉長蘭等9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收徒授藝數十人。此間,為讓更多人了解、熟悉、掌握、喜愛海州五大宮調,被稱為“五大宮調活字典”的趙紹康,在目不識丁的情況下,讓女兒、女婿把一個一個曲牌記錄下來,劉長蘭則將熟記于心的曲調錄制成磁帶,請專人翻成曲譜并填詞,并成立小曲堂,帶領愛好者們切磋技藝。目前,海州五大宮調民間小曲堂、傳承基地已達15個。
“解決這一古老藝術面臨的生存和傳承問題,更需要政府在制度、措施等層面保駕護航?!边B云港市文廣旅局非遺處處長王源遠說,2013年,連云港市政府制定了《海州五大宮調(2013年—2023年)保護規劃》,使得海州五大宮調傳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與此同時,文化部門挖掘整理了相關資料,出版了《海州五大宮調》等書籍,率先在省內建立了五大宮調數字化生態博物館,完成原文化部數據庫試點工作;還在諸多特色文旅項目中,靈活開發海州五大宮調,讓其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老調淬火”變作“時代新聲”。(張晨晨 徐洪繞)
本文配圖為資料圖片
總值班: 吳弋 曹銀生 編輯: 張藝雯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