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雪峰)從江蘇海洋大學“水產”博士學位授權點創建,到灌南新東小學“優學鄉村”小班化試點;從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牽頭制定國家級專業和教學標準,到“山海連心云家教”短視頻拍攝現場……港城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腳步鏗鏘有力。
教育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為了回應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期盼,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部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為港城教育高質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力量來自社會協同推進,港城教育展現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家長評教”中,42.11萬家長深度參與學校治理,形成家校共育的“連云港樣本”;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與豪森藥業、康緣藥業共建,實現校企協同育才;更令人稱贊的是,2019年以來,我市新建95所幼兒園、42所中小學校,通過調整學校布局,讓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彰顯強大的社會治理能力。
力量來自守正道創新局,港城教育循序漸進、探索不止。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是育人的全面發展規律———思政課搬上開山島,讓愛國情懷扎根心靈;創客教室里,學生的發明創造已走向實際應用;“215”專項行動讓校園充滿活力,學生體質顯著提升;“班級合唱”人人參與,讓“美育浸潤”成為提升審美的有效途徑;田間地頭的勞動實踐,讓孩子們在泥土芬芳中收獲成長……心理健康“潤心”行動尤其值得一提,1.5萬名教師接受專業培訓,五級責任體系化確立,是對青少年成長規律的精準把握。港城教育立足學生終身發展,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了本質回歸。
力量來自時代發展風口,乘勢而上就能事半功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一場深刻的“智慧教育革命”全面展開。今年4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以人工智能塑造教育新生態的發展藍圖。只有抓住新技術帶來的重大機遇,才能為教育改革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力量來自久久為功建設,教師隊伍打造、尊師重教風氣形成,靠的是日積月累。
前不久,在教育部的專題培訓班上,面向全國25萬名教育局局長、中小學書記和校長,教師工作司司長俞偉躍點贊連云港“用教師大數據平臺探索教師評價改革”的創新舉措。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評價就是指揮棒、風向標。港城通過動態追蹤教師專業發展數據,實現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的精準畫像,讓教師隊伍的活力不斷涌現。
力量來自文化沉淀積累,山海稟賦的豐厚底蘊,正在為港城教育提供不竭動力。贛榆區“靜藝軒刻紙藝術教育”,將非遺技藝融入社區課程;“港城家庭教育大講堂”,吸引超百萬家長參與……以“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為抓手,教育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
凝心聚力,躬耕教壇,立德樹人。港城教育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當社會協同形成“聚變效應”,當規律認知轉化為制度設計,當時代風口遇到創新實踐,當持續投入積淀為發展勢能,教育的磅礴力量就會涌現,它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更豐富的“港城智慧”,為民族復興鍛造更強勁的“人才引擎”。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