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進文 通訊員 呂菲 周思月 劉靜)近期,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我市各大醫院兒科門診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小患者。市疾控中心監測統計數據顯示,我市手足口病即將進入發病高峰。這種由腸道病毒引發的傳染性疾病,主要影響5歲及以下兒童,每年4至7月的濕熱天氣更是其活躍期,家長和托幼機構需高度警惕。
“這幾天,我家孩子突然發燒,嘴里疼得吃不下飯,手上和腳上還長了小疹子,趕緊帶到醫院來檢查,結果是手足口病。”在市婦幼保健院,前來就診的李女士焦急地說。據了解,像李女士孩子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
“近日,兒科門診手足口病患兒數量有所增加。”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趙茜葉介紹,感染手足口病后,患兒通常先出現發熱癥狀,隨后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會出現皮疹或皰疹,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形成潰瘍,導致孩子疼痛難忍、食欲下降。不過,多數患兒癥狀較輕,1周左右可自行康復。但少數患兒病情會惡化,可能引發腦膜炎、腦炎等嚴重并發癥。
手足口病病毒是腸道病毒家族的“活躍分子”,堪稱兒童健康領域的“神秘刺客”,成員多達20余種,其中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16型最為常見。“目前,柯薩奇病毒A16型在我市較為活躍,它就像‘潛伏者’,藏在玩具、飛沫里,伺機感染兒童。”市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科主管醫師徐夢蝶提醒,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呼吸道飛沫傳播,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成為傳播途徑。“病毒生存能力很強,能在門把手、桌面等地方存活數小時甚至數天,孩子們一旦接觸,病毒就會乘虛而入。”
針對即將到來的發病高峰,徐夢蝶給出了詳細的預防建議。在疫苗接種方面,我國已研發出針對腸道病毒71型的疫苗,該疫苗能有效預防由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發的手足口病,建議6月齡至5歲的兒童盡早接種。對于幼兒園、托兒所等重點場所,日常清潔消毒至關重要,每天需對玩具、桌椅、門把手等兒童頻繁接觸的物品進行徹底消毒。同時,要加強通風換氣,讓新鮮空氣驅散潛藏的病毒。此外,培養兒童良好的衛生習慣也不可或缺,飯前便后、觸摸公共物品后要認真洗手。一旦發現患兒,應立即“隔離”,防止病毒擴散。
“手足口病傳染性強,但只要我們了解其傳播特點,做好預防措施,就能有效保護孩子們的健康。”趙茜葉呼吁,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如有異常及時就醫,并及時告知托幼機構;托幼機構要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共同為孩子們筑起健康防線。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