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瑩 楊子)昨日,筆者從年產30萬噸中藥渣水熱低溫轉化項目簽約現場獲悉,我市將引入世界先進的水熱反應技術,將中藥渣變為固態腐殖酸和液態富里酸,為我國土壤改良和農業種植貢獻力量。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科帶頭人蔡寶昌教授介紹,該項目的建設標志著水熱反應技術處理中藥渣已經走過了實驗室、中試等階段,正式進入到規模化處理階段。
該項目是無錫連云港南北共建最新成果。無錫連云港聯合招商中心招商專員、灌云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王余波介紹,去年8月,無錫連云港聯合招商中心獲悉該項目信息。通過研判相關技術,他們發現該項目不僅和我市的醫藥產業下游高度契合,還是國家大力倡導并支持發展的資源循環項目,是我市延鏈補鏈強鏈的重要一環。為此,無錫連云港聯合招商中心先后組織力量拜訪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有關專家學者,多次到康緣藥業、江蘇省好徠斯肥業有限公司等現場考察調研,并會同無錫前方工作隊,及時了解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緊盯后方創造項目落地條件,經過多輪談判,實現順利簽約。
中藥渣是中藥材加工與炮制、中成藥生產以及其他中藥相關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每年,我國排放的中藥渣達3500萬噸。然而長期以來,中藥渣主要處理方式為填埋、發酵和焚燒等。蔡寶昌介紹,其實中藥渣中還含有豐富的纖維、半纖維素、木質素、多糖、蛋白質等有機物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僅僅簡單地對中藥渣進行填埋、發酵和焚燒處理,勢必會造成中藥資源的浪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蔡寶昌教授協同上海交通大學金放鳴教授團隊開展了水熱技術在中藥渣處理方面的技術攻關。該項技術模擬自然界中的水熱反應,通過催化劑可以使中藥渣快速轉化為高附加值的腐殖產品。“通過傳統發酵方式處理中藥渣需要一至兩個月才能得到有機肥,時間長、效率低、肥率低。”蔡寶昌介紹,以日處理100噸藥渣為例,通過水熱技術可以在不到2個小時時間里得到20%腐殖酸固體肥和75%的液態富里酸。這兩個產品可以用于土壤改良、生產葉面肥(即可以直接噴灑在葉面的高端肥料)。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其中一期計劃投資3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約50畝,年處理藥渣10萬噸,年產固態腐殖酸3萬噸、液態富里酸1萬噸。二期計劃投資2億元人民幣,年處理藥渣20萬噸,年產固態腐殖酸6萬噸、液態富里酸2萬噸。該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5億元、稅收0.24億元。項目投資方連云港諾丁星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陳民介紹,目前腐殖酸來源主要是煤炭的地質化學作用和土壤的生物分解過程。和傳統生物分解工藝相比,水熱技術處理藥渣,整個處理過程不產生二氧化碳和甲烷氣體排放,實現高效轉化,節省土地資源,適合工業化規模化處理。可以說該項目可以有效地保障中藥渣科學、安全和生態處理,打通了“藥渣—資源—產業”的循環鏈條,推動環保技術、生物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陶莎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