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楊子 任金寶)午后,月牙島濕地公園的湖面泛著粼粼波光,綠油油的蘆葦隨風搖擺,成群的鳥兒從中掠過。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前,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海州生態環境局和連云港日報社將課堂搬進月牙島,讓這里成為生態直播課的“教室”。近日,江蘇省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周璐瑤帶領兩名孩子在月牙島開播,并與同步收看直播的建寧小學六(5)班學生們一起,在月牙島開啟一段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奇妙旅程,親身體驗濕地中生物的多樣與奇妙。
2019年起,海州區對月牙島進行系統生態整治,并在全島種植2萬余株喬木、3.5萬余株花灌木和近5萬株水生植物,如今的月牙島濕地逐漸恢復了原有的自然風貌和生態功能。“各位屏幕前的生態伙伴們,此刻我們正站在有‘生態明珠’之稱的月牙島上,接下來我會帶大家參觀科普館、觀鳥驛站和蘆葦濕地,揭開這里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周璐瑤向大家介紹,誰能想到,這片水鳥成群、植被繁茂的濕地,曾是電廠的粉煤灰堆放處。
隨著周璐瑤的指引,月牙島科普館映入眼簾。“我們最近在月牙島識別記錄到了普通燕鷗、羅紋鴨、紅嘴鷗等鳥類。”周璐瑤介紹,2023年,月牙島建設了我市第一個具備AI識別功能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通過搭建AI智能監控系統和大數據平臺,生物們的一舉一動被收錄其中,填補了地區生物多樣性固定觀測站的空白,有助于準確掌握區域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情況。
如今,在科普館內的月牙島鳥類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的大屏上,可以顯示監測平臺識別到的不同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館內墻壁上還設置了生物多樣性翻翻樂、生物標本展示墻等區塊,幫助公眾認識、了解鳥類。在直播課上,周璐瑤介紹,每年3到5月,月牙島上會迎來約20種遷徙水鳥在此停歇游憩,形成短期聚集現象。其中包括小天鵝、花臉鴨、鴻雁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羅紋鴨、白骨頂等偏愛開闊水域的鳥類,生物鏈的完整運作使這里成為觀察自然法則的“活教材”。
屏幕外,建寧小學六(5)班的學生們也在積極互動。“快看,鏡頭里有黑天鵝!”眼尖的同學指著畫面中掠過水面的影子驚呼,這讓原本竊竊私語的教室瞬間安靜下來。踏上木棧橋、進入蘆葦濕地,陣陣鳥鳴傳到大家耳中。緩步走近水域,黑天鵝一家也在這里休息,今年春節新破殼的15只小黑天鵝已經茁壯成長,它們跟隨家長在水中悠然游弋,享受著無憂無慮的時光。
“這片蘆葦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守護者,也是天然的污水處理廠。有實驗數據表明,1平方米蘆葦發達的根系可固定約3噸土壤,每公頃蘆葦每天可吸收50公斤氮、20公斤磷,是比化學處理更高效的‘生態濾芯’。你們不要小瞧腳下這些看似枯萎的莖稈,它們可是震旦鴉雀編織‘育兒室’的好材料。”周璐瑤說。
?“濕地生態系統與常見的生態系統相比,有什么獨特之處?我們作為小學生,又能為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做些什么呢?”姜欣蓉同學發問,同學們對濕地充滿好奇心。
周璐瑤耐心地解答:“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具有調節氣候、凈化水質、為眾多生物提供棲息地的重要功能,其獨特之處在于水陸交錯的環境。作為小學生,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比如不亂扔垃圾、積極維護環境衛生,學習并傳播生物多樣性知識,還可以參與植樹造林、濕地保護等公益活動,為生態平衡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到棧橋的盡頭,這場直播也落下帷幕。在濕地中,每一個生命體與其他生命相互依存,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根蘆葦,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