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 王麗杰 李宗璠)初夏的港城天氣逐步炎熱,各種各樣的蝴蝶開始在山野間飛舞。江蘇生態學會秘書長、首席科學家李朝暉教授決定到港城密林中尋找蝴蝶的蹤影。筆者決定跟著他們再探密林。
探訪密林考察隊爬過了宿城水庫、留云嶺等區域,最終抵達虎口嶺。進入虎口嶺區域后,山林的氣息瞬間將考察隊員們包裹,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生機與未知。
“小楊,快過來看,你猜這個是什么?”剛進入山林不久,李教授便向筆者招手喊道。只見一片枯黃的樹葉,蜷縮起來掛在枝頭,這在山林中似乎并不少見。筆者面露不解:“不就是一片枯葉嗎?”李教授搖了搖頭,解釋道:“再小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這是只蓑蛾,這樣的形態可以騙過天敵。”筆者忍住上手的沖動,向前走的同時還忍不住頻頻回望。
隨著海拔的上升,周圍的景象也變得不同,各種野生山花爭奇斗艷。由于之前的“枯葉變蛾”事件,隊員們此時對山林中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很快,又一個“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株植物上竟然長出了“白色小毛毛”。仔細查看后發現,原來是一種名叫粉虱的昆蟲在作怪。這種昆蟲身上沾滿了面粉狀的細小顆粒,就好像剛剛從面粉口袋里爬出來一樣。
考察隊休整間隙,一株攀附巖石的絡石藤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正當隊員抬頭觀察其乳白色小花時,褐色的眼蝶突然從藤葉間振翅而起,翅面的眼狀斑紋在陽光下閃現。向導立即舉起相機,但這只偽裝高手已迅速藏入灌木中。
“快看前方,是不是一條蛇!”一位隊員的驚呼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一條已經被壓扁的蛇躺在路中央,失去了生命的氣息。這是筆者第一次在野外看見蛇,盡管已經死掉,仍拿著相機不敢上前拍攝。在隊員的鼓勵下,終于看清了這條蛇的相貌:眼后有兩條明顯的狀如黑眉并延伸至頸部的黑色斑紋,這明顯的特征讓大家確定這是黑眉錦蛇。李教授小心翼翼地將它裝入礦泉水瓶中,說道:“這可是有研究價值的,能幫我們了解這里的生態鏈情況。”
隨著不斷深入山林,考察隊員們的腳步也越發謹慎。在一片看似尋常的林間空地上,一位隊員突然停下腳步,眼神中閃過一絲驚喜,他壓低聲音說道:“看!那是不是我們要找的野生大百合?”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一片綠葉的簇擁中,一株植物映入眼簾。
“云臺山三樣寶,黃連百合大紫草。”這句流傳千年的藥諺,生動道出了云臺山脈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的“百合”,指的便是野生大百合。作為云臺山脈特有的珍稀植物,野生大百合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生態意義。
在傳統中醫藥領域,野生大百合一直被視為滋補上品。它對肺癆、冬季咳嗽及氣管炎等疾病具有顯著療效。其根鱗莖球最重可達1斤左右,是制作傳統中藥的珍貴原料。然而,也正因如此,過去幾十年間,野生大百合遭到過度采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雖還未到花期,但這只野生大百合植株根莖已然有些彎曲,粗略估計也有1米高了,寬大的葉片呈深綠色,葉脈清晰可見,葉片邊緣微微卷曲,宛如一把把綠色的寶劍,散發著勃勃生機。莖干粗壯而堅實,支撐著層層疊疊的葉片,向著天空奮力生長。
?
隊員們緩緩靠近,仔細觀察發現,大百合的莖基部好像有膜在包裹著,層層疊疊,猶如鎧甲一般,保護著植株的根基。輕輕撥開周圍的落葉和雜草,大家查看其根部情況,但動作十分輕柔,仿佛對待的是稀世珍寶。“目前來看,它的生長態勢良好,但還得小心線蟲的危害。”大家神情專注,仔細觀察著。
這株野生大百合生長在山林路邊,這里既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又能依托山林植被獲得一定的庇護。這樣的生長環境既有利于大百合的光合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惡劣天氣和人為因素的影響。
野生大百合的成功尋獲,只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一個小小節點。參與此次考察的一位隊員表示:“這些珍稀植物,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們見證著歲月的變遷,維系著生態系統的平衡。每一個物種都是生態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就如同我們在探尋過程中看到的那些野花、昆蟲、鳥類,它們的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如今,雖然考察隊找到了野生大百合,但保護之路依然任重道遠。棲息地保護、生態廊道修復、科學監測物種豐富度等工作,每一項都需要持續投入精力與心血。未來,相關部門將加強對虎口嶺區域的生態保護,建立專門的監測機制,定期跟蹤野生大百合的生長狀況,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過度采挖和病蟲害侵襲。
返程的路上,看著漸漸遠去的虎口嶺,腰酸腿疼的感覺越發明顯,夕陽的余暉灑在考察隊員們的身上,為這次探尋之旅畫上了句號,但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征程,才剛剛開始。期待著下次再來時,能看到野生大百合在這片山林中盡情綻放,用它的美麗裝點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也期待著連云港的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早日實現。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