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梅 梁玲 宋雪松)海洋伏季休漁是我國重要的漁業資源養護制度,自1995年全面實施以來,今年已跨入第30個年頭。30年來,休漁制度如同一劑“良方”,為海洋生態的修復和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靠海吃海,更要“養海”。通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實現了從“資源枯竭”到“魚蝦滿倉”、從“竭澤而漁”到“可持續共生”的轉變,交出了一份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答卷。
千帆歸港,還魚兒一灣宜居之海
休漁期,贛榆區石橋鎮韓口港,有序地停放著300余艘漁船,蔚為壯觀。“蘇贛漁04239”船上,今年40歲出頭的張明東,正帶著工人對船體進行檢修、刷漆。
“海水有腐蝕性,船用久了易生銹,正好借著休漁期刷一遍漆,加上零部件檢查、更換等,這一整套工序下來得半個月時間。”張明東是石橋鎮九里村人,家中祖祖輩輩捕魚。初中畢業后,他去過上海、南京等地打工,2010年父親年邁無法出海,他便回家子承父業。3年前換了現在這艘大鐵船,長44米、寬7米,他既是船東,又是船老大,帶著十多人出海作業。
“休漁,是為了年年有余。”因為家中祖祖輩輩出海捕撈,張明東從長輩們口中聽到曾經的輝煌,也看過捕撈效益下滑后長輩們的心酸。他坦言,這幾年隨著休漁政策的執行,大家養海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我市海域面積7516平方公里,盛產黃魚、帶魚、梭子蟹等海產品。上世紀,絕佳的海上“良田”由于過度捕撈導致資源衰減,海里的一些魚類、貝類銷聲匿跡,成規模的魚汛也不見了。
“這幾年通過嚴格執行休漁政策,加上生態修復措施推進,漁業資源得到很好的恢復。”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負責人丁艷峰介紹,目前我市海洋漁業捕撈量穩定在11萬噸左右。
伏季休漁期,我市1600余艘大型漁船歸港修整,按照“船回港、人上岸、網入庫”的管控要求,休漁期間,除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漁船均需停泊在指定港口,漁具必須捆扎封存或搬離漁船進庫存放。
生態修復,重構一片活力之海
?
5月9日清晨,秦山島碼頭,隨著最后一批中國對蝦苗種躍入碧波,今年我市首次大規模增殖放流行動順利完成,放流數量達2.52億余尾,規格均在1厘米以上。
放流現場,執法人員認真查看各車苗種質量情況,核實苗種檢驗檢疫報告及裝車數量,隨機抽取驗苗樣品,全程監督苗種驗收、運輸、放流各個環節,確保流程規范。
此次放流為連云港港墟溝港區5萬噸級航道擴建及集裝箱堆場填海工程生態補償項目,也是今年伏季休漁以來首次放流活動,旨在通過科學增殖放流修復海洋生態,助力打造“藍色糧倉”。
除了嚴格執行休漁制度,我市通過政府補貼、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措施,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在海洋牧場建設、增殖放流方面,我們可謂不遺余力。”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創新運用“海洋牧場+人工增殖放流”模式,累計投入1億多元資金,投放各類人工魚礁7萬多個,布設100多處人工魚礁區,同時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放流各類苗種100多億尾(粒)。
“以海州灣海洋牧場為例,我們現在建成海洋牧場調控面積170多平方公里,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產卵場和棲息地,增殖放流魚、蝦、蟹等各類苗種超過40億單位,有效促進了生物多樣性恢復。”市海洋與漁業發展促進中心海洋牧場管理科科長伏光輝介紹,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魚礁區投礁后年平均生物量是投礁前的5至8倍。
監管護航,構建一方法治之海
5月10日,夜幕降臨,海風呼嘯中,灌云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聯合燕尾港鎮政府和臨港派出所開展突擊執法檢查行動,在燕尾港東龍港海域當場查扣4艘涉漁浮子筏。
現場可見,筏體以泡沫浮筒、廢舊鋼管拼接,油污滲漏嚴重,部分纜繩已磨損斷裂,安全隱患突出。執法人員迅速將查扣的浮子筏押至燕尾港漁港碼頭,并連夜組織起吊上岸和拆解工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只有守護好這片藍色家園,才能讓海洋漁業資源持續造福于民。”市海洋與漁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休漁期是海洋生物繁衍生長的關鍵時期,對于保護海洋生態、維護漁業資源可持續有著重要意義。
秉著“零容忍”的態度,一直以來,市農業農村部門不斷加大檢查力度,同時與公安、海警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通過開展突擊檢查、日常巡查等多種方式,對違反禁漁區、禁漁期規定進行捕撈,以及使用禁用漁具、捕撈方法進行捕撈等違規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與此同時,我市不斷加強海上執法力量和裝備建設,在全省率先建成小目標雷達自動識別系統,通過無人機巡航、近海小目標雷達監控系統等“技防+人防”手段,織密監管網絡,讓違法船舶“無處藏身”。
去年,市海洋與漁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累計出動船艇300艘次、執法人員4000余人次,巡航里程達1.9萬余海里,登臨檢查漁船340艘次,打擊跨界作業船舶160艘次,清理禁用漁具、違規網具1100余條(套),清理涉漁“三無”船舶、快艇、浮子筏128艘。
本文配圖為資料圖片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