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寶)退休后,何明利將珍藏多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獎章鎖進抽屜。他說:“榮譽是過往的勛章,病人需要的,是現在的希望。”
何明利,一位在醫學領域辛勤耕耘了四十余載的“老兵”。他曾擔任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如今依舊受聘擔任南京醫科大學的碩導、博導,以及江蘇大學、徐州醫科大學和錦州醫科大學的碩導。五十余名研究生在他的悉心指導下走出校門,如今,仍有七名學子追隨著他的腳步,在他的指導下繼續求學。
四十多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何明利每日穿梭于熙熙攘攘的診室,面對一張張焦慮的面孔,用精湛的醫術驅散病痛,點亮生命的希望。他傾注心血,指導著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對待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甚至比他們的父母還要上心。對他而言,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節假日,那是他難得的、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完整時間。他時常會想,或許,為生命奔波的勞苦,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學醫:從意外到專注
何明利出生在四川川南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誰能想到,這位站在醫學研究前沿的專家,最初的夢想并非醫學,而是在命運的捉弄下,才走上了這條道路。
他并非出身名門望族,父親只是一位鄉村醫生,沒有任何顯赫的背景。貧瘠的土地、破舊的土坯房、捉襟見肘的生活,構成了他記憶里最深刻的底色。他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讓家人擺脫困境,過上更好的生活。清華大學,這座象征著中國科技最高殿堂的學府,是他夢寐以求的目標。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如同春雷般響徹大地。何明利,這個被鄉鄰們寄予厚望的“清華苗子”,將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了這場考試上。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高考數學考場上,突如其來的劇烈腹痛如同利刃般撕裂著他的意志。他臉色蒼白,冷汗濕透了衣衫,卻被監考老師以“考場紀律”為由,無情地拒絕了如廁的請求。那一刻,他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疼痛如潮水般涌來,讓他無法集中精力,腦海中一片空白。他提前交卷,最終只得到了一個令人絕望的分數:37分。
在命運的安排下,高考失利的他選擇了醫學院。這并非他最初的理想,然而,深藏于心的“不甘”從此成為他勇攀醫學高峰的內在驅動力。
何明利耳畔時?;仨懜赣H的諄諄教誨:“做人要以心換心,行醫要積善成德?!备赣H的話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在悠悠藥香的熏染下,他下定決心要在醫學領域做出一番成就。
1984年,何明利前往四川醫學院心血管內科進修。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神經病學。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深深地吸引了他。人體的神經網絡,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它覆蓋了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通過傳遞信息,讓身體的各個部分協同工作。人體神經的總長度,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可以繞地球赤道50圈。
1985年,何明利愛戴的初中班主任,那位數學老師突發腦出血,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當時還是外科醫生的何明利,配合腦外科主任為班主任及時開顱,止血引流,最終挽救了老師的生命。這件事讓何明利感受到了強烈的成就感,救死扶傷,實效顯著,這讓他感到無比的光榮。
從此,何明利仿佛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世界。他開始專注于神經病學的學習和研究,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神經內科醫生。
行醫:從專家到教授
?
2003年9月,何明利被引進到市第一人民醫院,肩負起神經內科主任的重任。面對市第一人民醫院在腦卒中管理方面的不足,何明利沒有退縮。他深知,一個地級市醫院更需要專業的醫生、更需要先進的醫療技術。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腦血管疾病的診療與研究中。一次,何明利接診了一位年過七旬的腦出血患者,患者病情危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不佳,何明利決定嘗試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腦脊液介入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將顱內的積血引流出來,減輕腦組織的壓力,從而改善患者的病情。然而,這種技術操作復雜,風險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損傷。何明利沒有退縮。他仔細研究了患者的病情,反復推演手術方案,并與團隊成員進行了多次討論,最終成功地完成了手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這件事讓他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創新是醫學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2007年6月,一位來自青島的朱姓患者,因頭痛困擾了十多年,患者輾轉于國內各大醫院,卻始終無法確診,病情也日益加重,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幾近絕望。何明利接診后,快速而簡潔地詢問了病情,并進行了精準診斷,在短短十分鐘內便確診為“顳葉癲癇”,并隨即對癥治療。很快,這位患者的癥狀得到了完全控制,最終奇跡般地重返工作崗位。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許多患者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只為掛上何明利的號。四十多年來,他的足跡早已走出醫院、走出病區,遍布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甚至踏遍了蘇北和魯南。無論工作有多繁忙,只要接到會診邀請,他總是隨叫隨到。他更會走村串戶,至今已親自走訪過上千個患者家庭。當他出現在患者家里時,人們很難想象,這位貌不驚人的醫生,竟是一位在中國神經內科領域默默耕耘的拓荒者。
2000年,何明利發明了“腦脊液穿刺引流器”和“腦脊液引流管”,解決了困擾神經內科醫師多年的技術難題。這項創新技術在基層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獲得了國際醫學界的認可。2008年,他擔任國家發展改革委課題“中國腦卒中一級預防試驗”的關鍵研究內容,即終點事件捕獲與診斷,深入上千家終點事件發生者社區、家庭,逐一搜集資料、評估診斷,并送往北京進行討論。歷經六年不懈努力,該項目于2016年底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年,面對我國農村腦卒中高發的嚴峻形勢,他率先建立了農村社區組織化卒中醫療體系。2021年,這一研究成果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以及2022年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一等獎。2019年,他率先提出的“生物分子發條制旋血壓節律科學假說”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
何明利說,他所獲得的任何成就,都與父親的教誨密不可分,他說自己是站在父親的肩膀上看世界的。2004年1月19日,何明利安排好科室的工作,準備從連云港返回2000多公里外的老家過年。突然,他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幺兒,別回來了,你過年了,那么多的病人咋個辦?”聽到父親的叮囑,何明利毅然取消了行程,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用最堅定的步伐穿梭于診室和病房之間。然而,不久之后,卻傳來了父親病逝的噩耗。這成為了何明利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退休,對于何明利來說,并非停下腳步的信號,而是人生的又一次啟程。年過花甲的他,依然每天在門診部耐心地接待著每一位前來求助的病人,不厭其煩地解答他們的問題,給予他們鼓勵和希望。作為教授、導師,他查閱文獻、撰寫項目書、批改論文、審查科研數據,常常工作到深夜,節假日更是他雷打不動的工作時間。這位看似普通的醫生,肩負著一項宏偉的使命:推動中國腦卒中診治和預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幫助基層認知障礙患者重獲新生。
何明利的女兒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她想把那些榮譽證書、獎章拿出來,擺在家里顯眼處。何明利沒有同意,在他眼中,榮譽是一名醫者應盡的責任與擔當。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賈元元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