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瑩 張蘇婭 文/圖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港城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進入港城各個園區。這些年輕人的到來,讓傳統的園區經濟面臨極大的挑戰。如何吸引新的投資者,讓他們的項目在連云港園區落地,是園區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專家表示,今天園區轉型的壓力不僅來自產業方面,還需要在園區管理機制上更加創新,更加現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投資者加入。
■ 年輕人正成為創新高地新“客商”
近日,筆者在高新區采訪時,發現“80后”“90后”正在成為港城創新高地新的“客商”。同傳統“客商”不同,這群新晉的年輕人對于園區要求,不僅要有水電氣,還要有高速的網絡、完備的研發平臺和小試、中試中心,甚至是咖啡館。他們希望園區提供給他們更加現代化的園區環境,更加專業的產業集群和人力資源,更加通暢的產業信息流。
同傳統的企業家不同,今天崛起的新一代企業家具有良好的科研背景、金融素養和冒險精神。同老一輩企業家相比,他們對于園區的環境要求更加具體。這種要求既包括硬件上的,還包括軟件上的。在硬件上,他們強調現代化的園區基礎設施,包括傳統的“九通一平”、現代化的物流體系、現代化的環保設施以及精細的園區管理。在軟件方面,他們看重園區人文環境、高效的行政效率、城市配套環境。
這種變化已經開始了。最近幾年,港城中小企業頻繁涉足資本市場,背后都有年輕企業家的身影。他們從父輩手中完成了企業交替,并愿意積極引入資本壯大企業。專家表示,這種變化未來將更加明顯。這就要求園區的管理者在加快產業騰籠換鳥的同時,加快園區精細化管理,讓老園區煥發新活力。
其實港城園區內的年輕人不僅有企業家,也有在企業內工作的工人。“我不僅想在這里工作,我還想在這里生活。”在港城某藥企工作的盛燕對筆者說,他們希望能夠在生活設施完善的園區工作。在工作閑暇之余,可以去咖啡館喝杯咖啡,這是現代園區應該給予他們的。
■ 工業園區也要高唱“致青春”
“我必須說創新需要小環境。產業不集聚,形成不了產業發展的小環境。”高新區莫納生物相關負責人坦言,在信息時代,誰掌握信息的主動權誰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園區在做好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加快營造發展的產業環境,讓更多企業在園區集聚,暢通產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在互聯網時代,雖然網絡上密布了很多信息,但是信息具有碎片化特點。因此,今天的創業者希望園區盡可能的專業化,或者在大開發區設立園中園等模式,讓更多產業類別相似、產品上下游關聯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只有更加專業化的園區,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企業家可以在喝咖啡的機會中尋找到有用的信息。
業內人士表示,今天年輕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更加強調效率意識,他們成長在分享經濟、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因此他們更加強調園區在這個方面的配套。而連云港的園區在這個方面恰恰偏弱。目前,我市雖然大多數的園區均建設有創新平臺,但是名不副實的現象還存在。一些公共平臺建設得很美,可惜不適用的現象比較普遍。
專家表示,目前,我市園區管理者整體年齡偏大,港城園區管理需要將年輕人加入其中。年齡偏大的園區管理者對于傳統經營園區的模式經驗豐富,但對于新經濟的認識程度和接受能力略顯不足。特別是在新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港城需要一些年輕的、具有上升空間的管理者加入園區管理團隊,讓這些年輕的管理者同園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強溝通,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為新的發展奠定基礎。
■ 園區還要多點“人氣”
在蘇州工業園采訪時,來自臺灣的誠品書店讓人印象深刻。周末,很多在蘇州工業園工作的人,騎上自行車到誠品書店打卡成為他們最重要的生活情趣。在南通開發區采訪時,當地的招商人員介紹,為了滿足年輕人的購物需求,他們在遠離生產板塊的地方,設計了商業綜合體配合園區的生活小區,讓很多年輕人可以就近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
而筆者在市經濟開發區采訪時,發現這里幾乎難見商業體。專家表示,因為缺乏規劃意識,港城一些工業園的生活區和生產區交織,不僅讓園區環境感覺很亂,而且也影響園區整體形象。這就要求我市各個園區要加快園區科學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實行園區管理。在園區建設的同時,規劃好生活區和生產區,并按照國家規定劃定相關的隔離距離,從而保障生產和生活“各自為政”。在經營好園區發展的同時,高標準配套園區生活設施,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將自己的生活搬到園區來。
在園區劃片經營方面,國內很多園區都有成熟的經驗,關鍵是港城的園區管理者要積極地落實相關的好做法,讓港城園區經濟的發展更加符合年輕人的要求。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吸引年輕人和高層次的年輕藍領工人進入園區,港城園區要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