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邵沛源 王春明
近日,《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在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上,2018年天貓、淘寶上演“雙雄會”,共占據75%的市場份額。無論從農產品的網絡零售額還是銷售量來看,天貓、淘寶平臺依然是縣域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主渠道,其他電商平臺在短時間內難以趕超。
而就在3月,淘寶發布的《全國地方特色農產品上行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淘寶天貓平臺上地方特色農產品數量達到2900多種,覆蓋所有省份。其中,江蘇最熱銷農產品前三位是陽澄湖大閘蟹、高郵咸鴨蛋和陽山水蜜桃。海鮮作為全國五大明星農產品之一,最暢銷的分別為大連海參、陽澄湖大閘蟹、乳山牡蠣、大連鮑魚以及盱眙龍蝦。
作為擁有多種特色農產品的港城來說,幾種蘇南農產品及淮安盱眙龍蝦的上榜,無疑給我們很多啟示。在互聯網時代,特色農產品要想“出得來、出得好、出得好價錢”勢必要依靠“互聯網+”,如何將贛榆梭子蟹、東海大米、湯溝白酒、灌南金針菇等一大批名特優農產品,豐厚的資源優勢轉換為品牌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值得思考。
特色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
新春以來的草莓季,又讓莓農賺了個盆滿缽滿。市場零售、采摘游、電商平臺直供,多種銷售渠道讓東海黃川草莓走上廣大市民、網民的餐桌。一提起草莓,大家不約而同想到黃川草莓,但卻鮮有人知道,其實石梁河草莓品質也非常好。
“石梁河鎮草莓種植有1200余畝,分布在張胡、韓湖、陳嶺、土山等村。”近日,石梁河鎮草莓種植戶于勝軍在筆者采訪時提到,東海草莓品種以久香、紅顏等新興品種為主,尤其是紅顏草莓,香氣濃郁,入口回味長久,最受市場青睞。石梁河鎮的紅顏草莓,口味、外觀一點不比黃川草莓差,但是由于名氣不大,賣價就比黃川品牌———“我的美莓”低上不少。
與石梁河草莓遭遇同樣尷尬境地的還有新壩大白菜。冬天一過,海州區新壩鎮武圩村村民孫香芬就把自家的4畝地流轉出去,原來,讓她忙活3個多月的大白菜因為田頭批發價過低,還沒人肯要,不少都爛在地里。“一天賣的白菜還不如出去打一天工賺的錢多。”孫香芬吐槽道。今年春耕時節,鎮上不少農戶或是選擇將土地流轉出去,或是改種西瓜、草莓等經濟效益較高的果蔬,也不愿意再種大白菜了。
“我市農產品豐富,許多特色農產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但部分仍存在市場認知度低、流通體系不發達、優勢挖掘不夠、經營主體觀念滯后等諸多問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部分特色農產品銷售在成本、物流、品牌、市場開拓、精深加工和新型營銷模式創建等方面都存在瓶頸,擁抱“互聯網+”更是亟待破局。
“互聯網+”探索現代營銷格局
產品千好萬好,賣得好才是王道。其實,近年來,我市推動特色農產品走向大市場的步伐從未停止。
從2017年開始,我市每年都甄選精品農產品品牌使用“連天下”集體商標,由市里統籌舉辦“連天下”農產品展銷會。展銷會由最初的在省農洽會期間舉辦,拓展到布局社區超市,去省城南京、甚至去美國展示展銷。連云港優質稻米、設施蔬菜、食用菌、花卉、特色林果、精品水產等特色農產品借此進一步打響了知名度。不僅如此,在線上線下全面互融的當下,我市還致力于開發線上銷售平臺,線上以“連天下”微商城、淘寶商鋪等為切入口,打造“一帶一路”農業綜合信息平臺商城。還在淘寶、京東、一號店等第三方平臺開設“連天下”品牌產品店鋪,均取得不錯的銷量。
政府在牽頭探索“互聯網+”現代營銷模式的同時,廣大農民也在嘗試借助電商擴大農產品銷路。近日,筆者在海州區浦南鎮江浦村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大棚看到,色澤飽滿、個頭喜人的西紅柿掛滿枝頭,農戶孫喜平一家正忙著采摘,大棚外蔬菜運輸車正停在路邊等待裝車,等一切完畢,這輛車將會把剛采摘好的西紅柿送到位于連云港四季農產品市場的一處配送中心進行分揀。第二天,配送員將把貨物分別配送到各個小區,直接到達居民手中。“這個平臺幫我們拓展了銷路,今天能賺個千把元錢。”看著整車被裝載完畢,孫喜平滿臉笑容。
孫喜平所說的平臺指的是社區團購平臺,即以微信為載體,在小區內設立整合人脈和信息的“團長”,每天為團員推薦好貨,公司則根據前一天的下單情況,提供從產地到社區的統一配送服務,以此節省物流和供應鏈成本,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優質、優鮮、優價的商品。
“目前,村里已有6戶果蔬種植戶加入到平臺,主要涉及草莓、西紅柿等時令果蔬。”江浦村黨委副書記田壯壯介紹,同時,他也是該社區團購平臺浦南站的代理。“現在多了社區團購平臺,銷路更廣了,而且最大程度地確保果蔬的新鮮度,讓市民吃到真正新鮮的果蔬。”接下來,田壯壯準備繼續推廣平臺,吸納更多農戶參與的同時,再研究產品包裝設計,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
仍需進一步提升品牌意識
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和推進脫貧攻堅背景下,我市需要深入實施農產品市場開拓戰略,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助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市場動力。
農產品進城,仍需拓寬市場通道。政府需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以政府“有形之手”緊握市場“無形之手”,拓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半徑,樹立特色農產品良好的品牌形象。
“特色農產品出村一定要擁抱‘互聯網+’,借助電商,它能有效帶動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重塑流通渠道,同時還突破了時空限制。”業內人士支招。應依托大數據平臺和技術優勢,通過互聯網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起來,確保特色農產品出村,“出得來、出得好、出得好價錢”。
“借助網絡平臺,讓千家萬戶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產生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多贏。”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還將繼續優化市場主體的扶持環境,通過一批有能力、有擔當的市場主體將品牌推到終端市場。同時,還要延伸農業產業鏈,以農旅結合、文化創意為重點,實現效益來源多元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