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在中國,似乎每一個城市中心都有一條古色古香的老街,歷經數百年風云變幻,見證歲月的繁華和蒼涼,成為這個城市文化的記憶載體、這片地域人民的鄉愁根脈。
南京夫子廟,鎮江西津渡,無錫南長街,蘇州平江路……這些歷史文化街區都將一個城市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和生活狀態濃縮于一條街巷,是城市生活的博物館,也是成熟的景區,有的已經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早已名滿天下。
日前,記者就實地探訪了揚州東關街、常州青果巷這兩處“網紅”歷史文化街區,為我市相關工作的開展尋求可資借鑒和思考之處。
歷史古街保護與開發的典范
“每一條名街都是美的濃縮、詩的化身,是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智慧的結晶。每一條名街都有著閃光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都是各級政府和當地民眾積極保護的結果。”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如是說。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城市的發展,體現著城市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積淀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東關街是揚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到了晚上,流光溢彩的燈光渲染加上古色古香的建筑布局,吸引了無數游客和市民的到訪游玩、乘涼、購物。
值得一提的是,東關街一處走廊下,是用玻璃罩罩住的地下部分,低頭便可看到歷朝歷代留下的城建遺址,給人以撫今追昔之感。據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21處。無疑,這種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為揚州的文化形象輸出提供了范本。
常州青果巷街區雖然不如東關街那般熱火,但新晉開發的姿態,已經顯現出這條古街未來的發展活力和文化魅力———記者在現場看到,街巷內以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筑為主,分布有名人故居、祠廟殿宇、橋坊碑石、林泉軒榭、古井碼頭、戲樓劇場、學堂校舍,是常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活化石”,呈現“河襟南北、街貫西東”的街巷形制和“古巷通幽、人家枕河”的江南神韻。青果巷還是常州文脈之地,文風興起唐代,簪纓世家聚居,書香盈巷,墨跡飄河,先后走出了近百名科舉才俊和一大批近現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學、藝術、教育、實業、科學等眾多領域,被贊譽為“江南名士第一巷”。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街區有個顯著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原住民居住,帶去了不少原生的煙火氣息和市井活力。實際上,這正暗合了不少專家學者的觀點。比如東南大學遺產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新建就曾指出,歷史文化街區不建議遷出所有原住民,或原住民比例不能太低,應該保持原住民生活秩序和非物質文化傳承,實現活態保護,延續街區生命力,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發展”,這樣的歷史街區才夠鮮活。
“組團思路”構筑古街發展的“集聚效應”
這是一個呼喚文化的時代,要延續城市發展文脈,改變“千城一面”的狀況,就要努力讓這些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原來的空間尺度、原來的歷史風貌、地域肌理、文化傳統,為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各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奠定基礎。而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就需要將周邊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組團”發展地域型、近鄰型特色街區。揚州東關街和常州青果巷都在按照這個思路進行了有效探索,并分別取得了可觀的效果。
比如和東關街緊緊相連的是東圈門的古街區。兩條街現已結合起來共同規劃、整治、開發,這里除有老字號店鋪外,還集中了眾多古跡文物:有逸圃、汪氏小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還有揚州較早創辦的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準提寺等,形成了“集聚效應”。
而當前,青果巷之所以被不少人詬病人氣不旺,主要原因在于整體修繕與開發尚未結束。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區域內景點還在被施工圍擋擋住。據青果巷現場工程負責人介紹,為最大程度保持青果巷的原真性和信息的延續性,修繕工作按33個組團推進,如今已經完成了20多個組團的推進工作,包括戲樓南側、史良故居、貞和堂、筠星堂、周有光圖書館等,漸趨形成連片區域,強化了傳統文化特質,實現了引流作用,帶動了街區人氣。“組團式開發策略有其合理性,是舊城改造和新城發展的需要;發展地域型、近鄰型,能夠滿足區域內居民消費需求的特色街區,是構筑城市文化名片的絕佳思路。”業內人士稱。
與此同時,有條件的城市,或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廣域型或超廣域型的特色街區。我市地方文化研究者周海華認為,連云港目前在東西三個城區,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街區,比如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連云港老街等。所以,在特色街區建設上,首先立足于各自歷史文化特點和產業特色,著力培養具有歷史情感價值和社會生活價值的城市公共空間;同時形成“組團思路”。周海華建議,在“一體兩翼”城市發展軸線上,沿“一體”軸線打造“城市文化軸”: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連云港老街,塑造完整的連云港城市意向空間,再沿著這條歷史文化軸線,科學規劃城區間的特色街區業態布局。
要充分考慮業態引入的合理性
歷史文化街區的復雜性和時代性,決定其不能脫離自身特征和地域環境而獨立存在。只有以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基本特點為出發點,明確歷史文化街區在所處城市環境中的價值地位和特色,將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特色、傳統文脈與文化內涵嫁接到新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才能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強勁活力。
在這個思路的引領下,揚州東關街和常州青果巷都做到了“兼顧后續使用”,在歷史文化街區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充分考慮業態引入的合理性。比如,記者在東關街現場看到,這里匯集了揚州傳統色彩濃厚的手工藝、特色小吃和幾十家商業老字號;同時也有諸如特色文創店、動漫手辦店、電玩體驗店等用以吸引青年人群的現代特色商家,不過店面裝修布局皆與街區的整體風貌、風格相協調,看不出多少歷史違和感。
而為了整合更廣泛、更專業的研究力量挖掘青果巷文化內涵,充實街區文化展示內容,2016年,青果巷歷史文化研究院成立。研究院成立后首先制訂了3年發展規劃,明確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包括編撰青果文叢、文物資料征集、開展青果巷口述史、古建名宅調研、舉辦青果文筆會等文化活動。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助力街區打造“1+7+N”街區博物館群落。同時青果巷也將側重本土化、原創性與特色化,街區將試水文創、零售、民宿、輕餐等業態布局,讓市民游客有更多可體驗、可互動的項目。
“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一定要考慮街區的長遠發展和城市的總體協調。要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引領,針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制定街區規劃,體現地方特色。”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陳朋光曾來連視察我市的歷史街區保護修繕工作,他指出,歷史文化是旅游產業的核心、是特色,要在不沖淡歷史文化的基礎上,處理好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合理確定旅游產業目標。實際上,在此理念指導下,我市也開展了不少有益嘗試,比如海州二營巷特色街區項目,就是以建筑、景觀、文化的提升,形成文化主題和商業街區的結合,建設成為集特色餐飲、文化展示、購物消費、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特色街區,體現文化與商業、歷史和現代、功能多樣和視覺美化、人與環境的和諧,正成為一張新的歷史文化名片。
圖為揚州東關街和常州青果巷相關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