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城市因為有序發展而美麗、舒適。今天,我們被鋼筋水泥鑄成的“森林”包圍,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方式,精致打造舒適宜居城市美。
可以承載成長
可以留住鄉愁
在此次美麗連云港建設中,我市強調強化“精明增長”理念,推進港產城融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形態,增強城市發展的宜居性。
根據這樣的思維,我市美麗連云港建設將按照“突出重點、分類引導”的思路,以國家級重點鎮、省級臨海城鎮、市級示范鎮為突破口,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游、宜人的新型城鎮,引領、帶動一般鄉鎮加快發展。各縣區擇優支持一批具有區位優勢、良好基礎、對周邊鄉村發展帶動能力較強的重點發展鎮,支持其發展成為縣域副中心。
提起港城特色鄉鎮,柘汪是非常值得稱贊的典范。柘汪鎮是江蘇的最北端,素有“江蘇北大門”之稱。江蘇沿海開發后,柘汪抓住石化、鋼鐵產業布局的契機,依托靠近山東嵐山港的優勢,加快強鎮產業的結構優化,新海石化、鑌鑫特鋼等一批企業紛紛在該地落戶。傳統的漁業大鎮變身贛榆工業引擎之一。如今,不僅柘汪的經濟實力位居全市前列,其未來發展潛力也不容小覷。落戶該鎮的新海石化計劃在柘汪臨港產業區打造高端石油化工產業園區。該園區規劃三大產業集群,涉及煉化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高端石化產業、原料多元化烯烴產業20多個化工項目,總投資規模約440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新增銷售收入將達到890億元,新增利稅150億元。
在加快鄉鎮發展的同時,我市還提出要提升城市設計水平,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加強標志性建筑設計,打造更多的城市亮點和建筑精品。目前,我市具備這樣特點的小鎮不少,比如南城。南城小鎮北大街風貌基本保留,家院中的馬頭墻、影壁上的花紋依舊清晰可見。坑坑洼洼的青石板,斑駁的城墻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古鎮昔日的風采。漫步其間,不時從墻頭露出的凌霄花讓人感受到鳳凰古鎮的美好。
如何讓這樣的風景持續保留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認為,近二十年來我們高速的經濟發展,使眾多的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城鎮面貌的變化令世人震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關注城市遺產,其主要指古建筑、近現代優秀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村鎮和歷史文化名城。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對于古鎮的保護首先要遵循古建筑保護的原則,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因為文化遺產保護除了要原真性,還需要可讀性、可續性、整體性保護。古街、古鎮和古城保護的同時不能把原住民遷走,取而代之是商家的入駐,這樣會丟失古鎮本來的面貌從而失去靈魂。
完善城市功能品質
打造有溫度的城市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聽到“15分鐘生活服務圈”的說法。這樣的生活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近日,筆者在海州區感受了一次“15分鐘生活服務圈”的變化。走出家門,筆者首先來到家門口的新浦實驗小學,感受到這里優質的教育資源。10分鐘后,筆者漫步到南小區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里可以享受醫療服務。周邊還有大型商超、小游園和商業綜合體。如果說,筆者對周邊生活還有什么不滿意,那就是周邊的文化設施還需要再加強。不過幸好,小區內的閱讀角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午后,不少年輕的家長帶著孩子在這里曬太陽,講故事。
美麗連云港建設中,我市明確提出將大力推進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加快構建“15分鐘生活服務圈”,完善商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這就意味著未來便利生活將成為港城市民的常態。大家都可以在15分鐘內享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我市不僅讓大家生活得很方便,還將讓大家生活得很舒適。我市將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做優做美城市環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打造公園城市。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加快補齊城市易淹易澇片區設施短板,提升城區排水防澇能力水平。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效;深入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加密城市路網,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
在杭州旅行時,筆者就被當地的智能停車系統折服。以杭州市下城區天水街道的武林商圈為例,該區域整合8個公共停車場庫2685個停車位信息,并在延安路等主干道搭建17塊“抬頭見泊位”電子屏,通過數字駕駛艙與場庫系統的并聯,實時顯示車位情況。這就意味著車主在獲取停車位信息的同時,可以精準定位車庫位置。
在此次美麗連云港建設中,這樣的智慧停車系統也給港城市民安排上了。根據美麗連云港建設方案,我市將大力開展智慧停車建設,構建停車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市區靜態交通分析、停車智能繳費、停車誘導服務。
此外,我市還將完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構建,持續優化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合理布局各類公園綠地,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營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
優化城市人居環境
健全現代城市治理體系
美麗連云港建設中,我市提出加快推進城市棚戶區改造,大力推動成品住房和住宅裝配化裝修。在大型公共建筑和設施建設中,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垃圾分類收集站(點)、垃圾中轉站等環境衛生設施。積極推進垃圾分類等意見。
截至2018年,江蘇共有4個城市獲聯合國人居獎、15個城市獲中國人居環境獎,獲獎城市數量居全國首位。我市贛榆濕地新城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贛榆新城位于贛榆城區東部,坐落在昔日的鹽田、海水養殖塘上。以前,由于缺少規劃,許多灘涂資源長久閑置,再加上人為圍養、違建現象突出,各種建筑垃圾等隨意傾倒,致使原有濕地植被受到蠶食破壞,土壤鹽堿加重,棲息于此的生物種類日漸稀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不僅給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嚴重的困擾,而且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阻礙。為了改變這個問題,贛榆區決定在城區東部進行濕地新城建設,對原有濕地資源、自然植被重新進行科學保護和修復。經過不懈努力,如今贛榆新城7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區已展現新姿并散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推窗望海、水綠繞城”的城市特色。可以說,贛榆新城闡釋了城市如何讓人們在這里生活得更加舒適,人和自然如何更加融合。
此外,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美麗連云港建設,我們還就健全現代城市治理體系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闡釋。我們將立足生態、科學、長遠,強化城市容貌治理,構建“行政高效、多元運作、社會參與”的市容市貌管理體系,創造環境整潔有序、市容美觀和諧、環境與社會經濟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現代化城市環境。(□ 周瑩 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