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報道,近日,上海63歲的王老伯在參加完同學聚會后突發疾病,倒在街邊失去意識。上海格致中學高一學生盛曉涵發現后迅速上前,對老伯進行持續的心肺復蘇,在救護車趕到之前,為老伯搶回了一條命。這件事充分說明,作為關鍵時刻的“救命”技能,急救知識的普及非常必要,必須要提高急救知識的普及率,讓更多人掌握并能準確使用急救知識,在突發情況下有施以援手的勇氣和底氣。
在我國,幾乎每分鐘就發生一次心臟驟停事件。根據醫學上“黃金四分鐘”原則,如果在前四分鐘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成功救活的概率可高達50%,而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僅不到1%。絕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家屬和圍觀群眾往往缺乏急救知識,除了撥打急救電話之外無計可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患者錯失生的良機。若是運氣好的患者,或許能碰到懂急救知識的愛心人士施以救助,若是運氣不夠好,可能真的就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我們顯然不能拿生命當賭注,只有讓更多人掌握科學的急救知識,才能在關鍵時刻救人一命。
談及急救知識的普及,筆者認為不妨先把急救教育落到實處。當前,心肺復蘇和急救知識已納入學校健康教育,而急救知識更是納入了基礎教育相關課程。可實際上,學校多是從理論角度普及,開展實踐教學的還是少數,這就導致了能熟練運用急救技能的學生數量不多,一旦碰到突發情況,這些學生也很可能由于自己對相關技能一知半解而不敢貿然施救,致使患者白白錯過了寶貴的搶救時間。為了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普及急救知識的同時,應該嚴格督查學習進度,讓學生做到常態化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技能的目的,只有熟練掌握到一定程度,學生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才能從容淡定地救人。
當然,普及急救知識,光靠學校教育遠遠不夠,衛健等相關部門還要推進急救知識走向社會,深入社區、企事業單位等開展系統、專業、科學的急救教育,讓急救知識從專業領域進入尋常百姓家。只有全社會共同發力,才能織密織牢急救的網絡,讓更多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王懷詩)
總值班: 王夫成 朱 萍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