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近日,由中國工商銀行承擔的《環境因素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影響的壓力測試研究》成果在倫敦“綠色金融的未來”國際會議上正式發布。據悉,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國內銀行業在環境風險量化和傳導機制研究領域的空白,而且對全球銀行業開展綠色金融及環境風險量化研究具有引領作用。
當前,氣候變化、環境與資源約束成為全球性問題,我國也將綠色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環境風險作為商業銀行經營中面臨的一項風險,在國際上已形成共識,大多數國際領先銀行將環境風險納入其風險管理體系,并遵循或制定了可持續信貸與投資原則或標準等。但對于環境因素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影響,一直缺少量化的評測工具,使得環境風險管理和市場開拓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為此,工商銀行受中國人民銀行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委托開展專項研究,并取得了開創性成果:一是構建了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模型,指出環境因素至少通過信用風險、連帶責任風險、聲譽風險等加大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二是在量化評估環境因素對企業成本和效益影響的基礎上,將環境風險因素納入商業銀行對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從而影響商業銀行對企業的金融資源配給和價格,以金融杠桿推動經濟綠色發展。三是首次通過“自下而上”方法開展火電、水泥兩個行業的環境成本壓力測試,打通了環境因素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影響的傳導路徑和測算方法,證明了二者的相關性和相關程度。四是從壓力測試視角解決了環境風險對企業信用評級的影響和量化問題。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該行深刻認識到資源、環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積極踐行綠色金融戰略,致力于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綠色金融機構。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工商銀行已把綠色金融理念融入到銀行的企業愿景、發展戰略、信貸文化、信貸政策與制度、管理流程、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建設等各個環節之中,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綠色金融發展長效機制,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踐行綠色金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和引領者。
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表示,該行堅持綠色營運,倡導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方式,持續推進自身節能減排。工商銀行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的成就獲得國內外高度認可,近年來先后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等國際組織,并被授予國內上市公司綠色金融獎、最佳社會責任獎、中國低碳先鋒銀行等多項榮譽。
據課題負責人、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介紹,商業銀行開展環境因素壓力測試可以量化測算環境因素對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程度,有效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為信貸產品定價提供環境風險因素的衡量依據,幫助銀行合理安排信貸與投資組合,主動推進信貸與投資結構調整。同時,也可以為銀行業監管機構考慮環境要素風險時提供參考依據,為引導市場資金進行綠色投資提供環境風險量化工具。目前,該課題成果已作為人民銀行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提交給“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工商銀行課題組也將以參與“G20環境因素量化研究課題”為契機,從價格、區域等不同維度深入推進壓力測試研究工作,積極推進中國及其他國家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及綠色金融機制建設。
劍橋大學可持續領導力研究院(CISL)金融行業組主任 Andrew Voysey認為,工商銀行開展環境因素壓力測試研究對所有類型的企業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金融機構通過風險量化的技術將環境因素納入金融資源配置決策中,企業對于環境風險的管理將成為決定其融資成本的直接因素。
“綠色金融的未來”國際會議是由20國工商界活動(B20)、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倫敦市政府聯合主辦,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作為B20金融促增長工作組聯席主席,代表B20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