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要將‘1521’工作法標準化、體系化,調動多方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構建社區治理的內外循環格局……”在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海州灣街道棠梨社區內,來自南京林業大學的教授學者和社區全科社工們圍繞社區治理創新進行了深入交流。在連云區成功入選江蘇省“第二批全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后,連云區錨定新坐標,注入新內涵,在探索建立“1521”社區治理體系過程中,不斷為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鮮活樣板”。
提升社區服務效能 打造“五位一體”治理格局
“‘1521’工作法的核心在于以黨建為引領,匯集全科社工專職、‘紅管家’居民自治、志愿服務公益、社會組織協助、駐區單位共建5支隊伍力量,搭建網格化服務管理和‘互聯網+社區’2個平臺,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連云區民政局局長李健介紹,目前各街道、社區和有關部門積極參與,形成了深度融合、相互協作的良好創建氛圍和創建合力。
圍繞社區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向更高層次躍升這一核心目標,連云區壓實責任,理清思路,狠抓落實,引導全區49個社區(村)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由“社區管治”到“社區善治”轉變,讓社區治理能力更強,社會治理基礎更堅實。180個“紅色網格”、42個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900余名“居民自治紅管家”、500余支志愿服務隊、萬余家社區共建企業單位、116項“家門口”一站式便民服務清單……“1521”社區治理體系全區推廣后,一組組數據凝聚起連云區基層治理持續優化的信心和底氣。
創新協商民主機制 拓寬基層自治共治平臺
“以前每天下班,都要趕著開車回家搶停車位。社區征求了我們意見,聯合多方對咱們小區進行治理,現在家門口就能停上車,給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談起社區工作成效,墟溝街道濱海社區中儲糧小區居民姜文豎立了大拇指。這個有著2棟樓、92戶居民居住的小區,經過改造提升之后,舊貌換新顏,不僅硬件設施得到提升,小區還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日常管理也跟上了,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改造工程從規劃到實施,每一步都征集我們意見,邀請居民代表監督和驗收。我們不懂的,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幫忙把關。”姜文告訴筆者。
政府來主導,群眾為主體,群眾的事由群眾商量著辦,共商、共建、共享,才能把老舊小區改造這樣的好事辦好。在實施“1521”社區工作法中,濱海社區黨委書記耿曉蒙也進一步明晰多方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路徑。通過深入群眾了解訴求,積極利用樓道長、居民代表等群體協商議事,充分發揮轄區內“紅管家”、全科社工、社會組織、志愿者和駐區單位等五支隊伍作用,建立“黨建引領、民主協商、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機制,如此才能實現精準施策,提升效能,成果共享。
構建網格化管理體系 打通為民辦事“最后一公里”
通過劃分“小網格”,打造“微單元”,實現“大治理”。在連云區,網格化管理已成為構建“1521”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
據了解,疫情防控期間,云山街道平山社區充分發揮網格化作用,帶動網格內黨員群眾主動參與,走訪排查,將網格內住戶家庭成員、居住地址和活動軌跡一一登記,制作成“網格導圖”,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取得良好實效。在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平山社區所在街道以信息化為支撐,推出微信登記小程序,居民群眾通過掃碼自主填寫疫苗接種、健康碼、行程等信息,形成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大數據,進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精細化水平。
“我們放大‘1521’社區工作法效果,結合基層治理需要,已構建出以區為網格中心、以鄉鎮(街道)為網格分中心、以村(社區)為網格單位、以網格為基礎單元的網格體系。全區共劃分公共網格180個,網格員做到了100%配備,城市社區網格員專職率達到100%。通過深化‘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治理機制,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連云區政法委部門相關負責人說。(通訊員 章勇 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