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你家有幾棚絲瓜?采摘了幾茬?賣了幾萬塊錢?”這是時下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雙店鎮諸多村民見面的流行問候語和炫耀的話題。
日前,走進南雙村“新農人”陸濤、錢慧芳夫妻經營的絲瓜大棚,只見碧綠的瓜藤濃密如綠色波濤,藤葉間朵朵黃花競相綻放,猶如搖曳的金色小喇叭。一人高的絲瓜藤蔓下掛滿了長長的絲瓜,一根根嫩綠筆直飽滿,煞是喜人。夫妻倆春風得意,雇傭幾位“農事大嫂”明確分工,或是動作嫻熟地采摘絲瓜,或是小心翼翼分揀裝箱。大棚走道里,一箱箱頭頂金燦燦黃花的絲瓜,構成了一道鄉村田園特有的美景。
“咱家這棟大棚這頭茬絲瓜長得太喜人了,每棵結出3根,大小均勻、長短一齊,從早上6點多鐘進棚,咱是越干越起勁,越摘越精神,呵呵,今天120箱‘訂單’絲瓜兩三個小時就大功告成了。”陸濤一邊裝車,一邊眉開眼笑地說。
“由于雙店鎮規模種植絲瓜早已名聲在外,今年出現少有的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利用勞動的間隙,陸濤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大棚可以栽種3000棵絲瓜種苗,每棵絲瓜每茬可以保留2至3個品相好的絲瓜,待到絲瓜長至五六兩重時即可采摘上市,從種到換茬6個月的時間里可以采摘七八茬絲瓜,取其早中晚三個時段的平均值2元錢一斤計算,一棵絲瓜的毛收入就是16元左右,一畝地的收入就是48000元,這樣我家占地4畝的恒溫大棚收入就相當可觀了。刨去種苗、施肥、農膜以及各種人工投入成本,一棚一季穩穩進賬13萬元沒問題。”
“這真是大棚種絲瓜,效益頂呱呱,誰種誰就發啊!”筆者不禁感慨。據悉,時下在“中國鮮切花第一鎮”雙店鎮,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好了這一賺錢的行當。每到元旦春節鮮切花采摘銷售過后,他們便抓住大棚換茬的有利時機,巧做“大棚合理利用”文章,規模發展“百合+絲瓜”“彩菊+絲瓜”循環套種增收新模式。這種“花+瓜”輪作,不僅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結構,還有效提高了產出率,一傳十十傳百,高效遍地開花。
雙店鎮因勢利導,著力加大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爭取“黨建引領 富民興村”工程,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村民發展以“百合+絲瓜”為代表的特色富民產業。積極整合各類近千萬元項目資金,對產業基地的水、電、路、溝渠等進行配套建設。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每年爭取600多萬元信貸資金幫助村民破解產業規模發展的資金“瓶頸”。在種植技術上,積極幫助和指導村民安裝使用“農技耘APP”,建立“特色產業種植微信群”,村民在生產和管理方面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咨詢解決。同時,通過不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種植專家走進田間地頭,舉辦新技術、新品種培訓班,助農“錦上添花”。
為了把豐富的絲瓜產品銷售出去,雙店鎮積極培育產業大戶和市場經紀人,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超對接”,把收獲的瓜菜源源不斷發往大都市的超市和批發市場。自疫情防控以來,坐落于北溝村設施大棚基地里的連疆果蔬專業批發市場和東海縣柏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天現錢現貨敞開收購村民的瓜菜,通過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提前報備,通過高速公路卡口的“綠色通道”,動用20多輛大貨把上百噸的絲瓜和西紅柿等新鮮蔬菜第一時間銷售出去,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大棚絲瓜周期長、產量高、不愁銷、效益穩,擎起了鄉村產業振興的龍頭。據了解,今春以來,全鎮2000多棟絲瓜大棚個個賺得“盆滿缽盈”,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高效大棚一年“兩季雙熟”,“種出”村民甜甜的好日子。絲瓜架下,一張張豐收的笑臉就是對黨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最好回報。(作者:宋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