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晨晨 王源遠 徐洪繞
隨著連云港市成功獲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山海絲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也如火如荼。據悉,連云港市山海絲路文化是以云臺山脈至沿海地區為中心的全域世代相承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空間的總和,它以山海絲路文化肇始的人文精神、自然環境造就的山海絲路文化、萬年人類歷史演進形成的根源意識為代表,是將崇德向善、堅韌奮斗、開放包容精神特質輻射全國、影響世界的區域性文化形態。
“當前,連云港市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需要立足實際,提供更多務實舉措。”連云港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稱,連云港市將準確把握新階段發展定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以非遺保護為核心的山海絲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其作為彰顯區域傳統文化特質優勢、增強城市發展軟實力、增進百業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手段和長遠目標追求。
加強“頂層設計”
以科學規劃筑牢“制度根基”
“非遺只有走向大眾,才有生命力。”作為著名的鍛銅工藝非遺傳承人,周存玉的鍛銅工藝作品多次獲得大獎。早在幾年前,他就在民主路老街開辦藝術館,陳設他幾十年來的雕塑、陶瓷、鍛銅等作品,這一舉措也離不開海州區商業街區發展中心的助力,“我們不斷引進非遺項目進入街區,構建了多元化的非遺保護傳承空間。”相關負責人說道。
“構建非遺體驗空間是我們肉眼可見的‘表’,這背后依托的則是代表性項目分類體系的科學搭建,以及國家、省、市、縣(區)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的完善,是為‘里’。”據市文廣旅局非遺處相關負責人稱,他們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定期開展非遺項目存續狀況評測和保護績效評估,落實分類保護舉措等,提高了重點項目的傳承實踐能力;對集體傳承、大眾實踐的項目,則探索認定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保護機制和保護方式。
實際上,在非遺保護上,一直以來,連云港市都很注重“頂層設計”———2011年,連云港市獲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4年市政府出臺實施《連云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1—2025)》,堅持非遺保護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文創產業、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三個融入”建設理念,探索形成個性鮮明、富有成效的保護區建設模式,在項目保護、生態優化、設施建設、與現代生活融合接軌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啟動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以來,市政府高度重視,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此間,連云港市堅持高位推動,不斷以科學精神貫穿工作始終,筑牢了“制度根基”———加快出臺相關規劃和總體實施細則等,確立保護區實施紅線。針對保護區內重點保護項目和重點傳承人群,連云港市還采取分類保護、精準施治的策略,制定專項中長期保護發展規劃,為整體性保護提供規劃保障和政策支撐。
推進“以點帶面”
以創新舉措織就“保護網絡”
“通過激光掃描,采集細節信息,建立三維立體模型,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細節……”日前,市博物館完成了館藏一級文物西漢尹灣漢墓簡牘的數字化制作,這也是連云港市推進“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舉措的縮影。當前,連云港市深度開展傳統文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建設,不斷豐富完善非遺項目資料數據庫。據官方數據顯示,連云港市已有222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280名市級以上傳承人、260個非遺傳習所(傳承基地)全部落實數據入庫管理,為加快推進山海絲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提供了數字化支撐。
實際上,“數字化保護”只是非遺創新性保護舉措中的一種,為構筑線上線下、更全面的“保護網絡”,連云港市還實施差異化管理方式,組織保護區瀕危或亟待保護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實行搶救性保護,對海州五大宮調、肘股子、童子戲等20多個非遺瀕危項目,劉長蘭、霍一君等國家級傳承人等采取口述調查記錄、傳承人保護、項目資金扶持等措施,讓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重新煥發活力。在代表性項目名錄設立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強化動態管理,實施“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和“榮譽傳承人制度”,增強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的凝聚力,此舉還被文旅部在全國予以推廣普及。
此外,連云港市還加強非遺“場館化”傳承,先后建成規范化非遺項目傳習所200個、非遺傳承示范基地60個,命名非遺校園教育傳承實踐基地20個,在全國首創建成傳統醫藥非遺學院,打造城隍廟孔巷傳統醫藥文旅康養文化街區等20個以非遺展示傳習為主題的文化園區,建設東海水晶博物館、淮鹽文化展示館等30多個非遺綜合性專題博物館(展示廳)。
借助“區域聯動”
以資源轉化賦能“產業進階”
新潮多元的西游文創禮品、精致典雅的水晶藝術品、地方韻味濃郁的螺鈿絲嵌藝術品以及刻紙藝術……7月22日,第三屆江蘇(南京)版權貿易博覽會開幕,連云港市7家參展單位帶去的文創產品和工藝品,無不彰顯著連云港市非遺產業化的良好成果。
“非遺作為寶貴的文化財富,不該被束之高閣,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多途徑整體性保護和開發渠道。”據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稱,他們會定期組織舉辦有影響力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全市文旅、工信、商務等部門還共同發力,推動全市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知名品牌,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融合體和特色產業集群。
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老海邊煎餅”創始人王統揚,就注意弘揚和保護贛榆區涉農的非遺,牽頭成立了徐福煎餅專業合作社,并依托自己的“老海邊”電商體驗館,將收購來的小麥加工成煎餅,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甚至還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打造文旅融合+非遺+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連云港市還不斷推動非遺保護與實現鄉村振興相結合,主動融入精準扶貧,將傳統技藝、美術、醫藥類非遺項目,轉化為可以創造經濟社會效益的文化產品。據官方統計,目前連云港市已先后建設傳統工藝類生產性保護基地21個、傳習所163個,多家企業單位獲批省級生產性保護基地等。此外,連云港市還注重區域性保護傳承,結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傳統村落”等創建認定工作,有序開展地方“非遺特色村鎮、街區”認定工作,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在鄉村”工作。同時將非遺保護工作嵌入“一帶一路”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振興等重大戰略,彰顯全局性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