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文 通訊員 趙越 居曉嵐)今年伏季休漁期,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在贛榆近海海域舉行增殖放流活動。經屬地公證員現場公證,532萬條人工繁育的黃姑魚等魚苗,經放流槽涌入大海。至此,自2018年啟動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以來,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已累計向海州灣牧場投放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黑鯛、黃姑魚等多種魚苗近10億尾,投放人工魚礁約3000個。
針對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對海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影響,按照統籌協調、依法操作的原則,工程設立專項生態補償資金9000多萬元用于增殖放流。“在工程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頗具挑戰的綜合性工程。為促進海洋魚類的生長和繁殖,我們綜合采取建設聯合魚類增殖放流站、設置人工魚礁、建設魚類種質資源庫等保護措施,并開展多項配套科研工作,以維護海洋生物種群數量與資源量、營造適生的環境條件。”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工程處處長丁大志介紹。
放魚并不是簡單的“放生”,要科學放魚,根據水體的水質狀況,因水施策,確定適宜放養的品種、數量及規格等。5年來,30萬噸級航道建設指揮部選擇了多種適合在近海生長的品種,且種苗活力較強、質量較好,對于恢復海州灣漁業資源、修復海域生態、維護生態系統穩定、促進漁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根據《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生態修復方案》要求,2023年為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項目實施的最后一年,將進行黃姑魚、黑鯛、許氏平鲉、花鱸、金烏賊等常見水產經濟動物增殖放流,放流總數量1666.7萬尾。截至目前,已放流約1581.6萬尾,完成總數量的94.9%。其中,放流許氏平鲉107.9萬尾、黑鯛160萬尾、黃姑魚1313.6萬尾。
“我們正在籌備下個月中旬的增殖放流活動,屆時準備放流一批金烏賊和花鱸,大概130萬尾左右。”丁大志說,海洋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將減輕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通過增殖放流、人工魚礁構建、海洋環境治理、岸線整治等措施,使工程周邊海域海洋生物數量得到提高,漁業資源得到恢復。
放眼連云港港,天海一色,浮云繾綣,鷗鳥翱翔,這般和諧美好的生態畫卷,凝聚著廣大工程建設者矢志不渝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熱忱。據悉,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海州灣生態環境好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10年前,海州灣幾乎無蝦可捕,現在海州灣的中國對蝦捕撈量為每年200噸左右,從科學調研及漁民捕撈情況看,增殖放流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