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艷
【連網】 今年的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我市畫家朱漢云創作的《有一只鳥的風景》成功入選,這已是他第四次入選。多年來,朱漢云執著版畫創作,不斷探索和豐富版畫創作語言,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中,《城市牧歌》獲江蘇省紀念改革開放30年美術大展創作獎、《麗人系列之二》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紫氣東來》入選第二屆云南國際版畫雙年展、《踏莎行》入選第四屆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等。
近年來,朱漢云主要在北京從事版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木版基金會副秘書長、北京虛苑文化藝術公司藝術總監。他創作的版畫、水彩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各類美展并獲獎,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外專業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昨日,記者連線在北京從事創作的朱漢云,聆聽他講述近年來的版畫創作心理路程。
問:五年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是國內美術界最具權威、級別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的全國性展覽,入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您能談談這次入選作品的創作過程以及表達的意境嗎?
朱漢云:我這次入選的版畫作品為《有一只鳥的風景》,以寫實而純粹的黑白木刻手法,表現的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建筑廢料,堆積如山的廢鋼筋、舊門窗框,一只鳥孤零零地落在高處。畫面雖取材于現實場景卻有一種超現實的疏離感和陌生感。通過作品,我想表達的是對當代社會城市化進程的思考,實際上也是我對社會的一種感受,當前中國大多數地方在搞開發建設,而這種開發有時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不斷地拆遷和重建,造成資源和土地的浪費,破壞了自然生態,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其中,都有自己的生存感受,而藝術家應該比大眾更敏感一些,以藝術的手法表達對社會和現實的一種個人感受,繪畫作品并不僅僅是掛在房間里的裝飾,而應該是以一種有力的視覺效果觸動觀者的思考和嶄新的審美體驗。
這些年,我的個人創作一直注重表達自我對現實的思考和內心感受,我不反對畫家畫一些大眾接受的唯美的作品,但更欣賞有思考和新意的,并與現實有關聯的作品。毋庸置疑,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和視覺經驗與以往大不相同,所以,藝術家如何切入當下的時代和現實生活是很重要的。否則,時代在發展,人類的觀念在改變,而藝術家卻停留在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觀念技法和表達方式不變,這樣只能刻舟求劍,和真正的藝術沒有關系,藝術的本質其實就是不斷創造,給世人提供嶄新的審美體驗。
問:今年您的版畫作品第四次入選全國美展,這次創作的心境有什么變化?
朱漢云:1994年,時年24歲的我憑借一幅版畫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之后幾乎每一屆全國美展都參加。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參選的均是版畫作品,幸運的是,每次都入選了。
記得第一次入選全國美展很激動,難以相信,因為那時候剛接觸版畫,感覺很多人比自己做得好。入選展覽對自己是一種鼓勵和認可,也堅定了自己版畫探索的信心。
20年過去了,我已從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變成了心智成熟的中年人。這些年,盡管現實生活分散了一部分精力,我一直沒有停止藝術的探索和實踐,從來沒有中斷過對藝術和生命意義的思考,也一直保持不斷學習和自我更新的狀態。無論是視覺修養、眼光、判斷力和創作的表達方式上,都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感覺藝術方向越來越清晰了,也更從容自信。盡管有時候依然會迷惘,畢竟一個人如果以歷史的時空為參照,個人的一點有限的探索和成就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又不能因為看不到出路就不走,藝術于我是一種理想或者是生命方式,借它來照亮平凡乏味的世俗生活。
問:您能否介紹一下第一幅吹塑紙粉印版畫作品《南長街》的創作背景和表現內容?
朱漢云:《南長街》是我的第一幅版畫作品,當時,我剛從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回到家鄉東海工作。工作后,我和曹明鳳相識,受她的影響喜歡上了版畫,后來在周興老師的鼓勵下嘗試了版畫創作。當時受工具材料和技法條件的限制,我選擇了吹塑紙版畫,這種工具材料方便又能很快上手的版畫形式,這也是兒童版畫常用的技法。
我一直琢磨如何通過這種簡單材料實現豐富的畫面效果,做了很多實驗,終于找到一種獨特的完全屬于個人的新語言方式,作品出來后得到了業內專家肯定,也影響和啟發了本地其他版畫家的創作。《南長街》表現的是無錫的一個老街道,畫面通過色塊分割和虛實處理,呈現的是一種與現實景物不同的恍惚感和非真實感,如同對現實生活的溫暖而斑駁的記憶碎片,表現的是一種對人類現實生存空間的關注。
問:作為一名東海走出去的版畫家,您對目前地方版畫創作有哪些想法?
朱漢云:當前,高度發達的網絡給藝術家提供了了解外界的方便,工作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不妨礙我們接受和了解世界的基本訊息,但是如何判斷和遴選則取決于個人的知識結構、眼光和判斷力。我認為,地方畫家要多出去走一走,多接觸一些新的觀念思想,了解世界和中國的藝術現狀,更理性審視自己的作品,如果故步自封,浪費時間和精力做一些別人早做過的事情,卻沒別人做得好,必然導致生命的浪費。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積累是必要的。
問:您和您愛人曹鳴鳳都從事版畫創作,你們在藝術創作上如何既能互相學習,同時又保持各自的風格特點?
朱漢云:我們兩個人這么多年生活在一起,應該說彼此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畢竟我們各自的性格、知識結構、審美趣味比較不同。在藝術上我更偏重于理性和思考,她更傾向于感覺和實踐,有些技術性的問題我們可以互通有無,但藝術風格上會保持距離,盡量避免同質化傾向。當然,我們之間交流的很多,經常相互鼓勵和提醒。
問:在眾多的美術門類中,您是如何選定版畫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的?在創作過程中,您毅然選擇赴京進修深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朱漢云:選擇版畫屬于機緣巧合,人生很多事情是無法設計的,偶然中蘊涵著必然。我對國畫、油畫等表現方式也很喜歡,即便現在,我仍在使用別的材料媒介創作,不限于版畫。版畫有自己的優勢和思維系統,經過版畫思維訓練過的藝術家使用別的媒介材料也不會有任何障礙。
我于2002年到中央美院進修,后來從工作的學校辭職,在中央美院讀了碩士研究生。我不喜歡做沒有想象力事情,這樣就會出現思維慣性,人很容易結殼。對我來說,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使自己一直處于成長狀態,不斷提升自我精神境界,避免陷入機械和麻木狀態。到中央美院學習后,我的觀念意識發生了變化,對很多問題有了重新思考,這是最大的收獲。
問:從美術教師到自由職業畫家,促使您做出這一決定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這為您從事創作帶來哪些變化?
朱漢云:其實我一直喜歡教師的職業,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與年輕人分享,這是很美好也很有成就感的職業。人的一輩子很短暫,相比之下,我更希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去做那些更能體現自我價值和創造力的事。如果有可能的話,等我老了仍會去做老師,不要工資,只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遞給學生,并對他們的人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