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武娜 焦明華 萬小波 )2007年,東海縣電視臺拍攝了紀錄專題片《漁鼓晚唱》,發出了莫讓“晚唱”成“絕唱”的呼吁。同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漁鼓技藝,弘揚民族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東海縣石湖鄉成立了漁鼓巡演隊,今年上半年,石湖鄉組織漁鼓巡演隊送戲下鄉活動,共演出6個村8場次,其中他們的領頭人就是漁鼓傳承人孫寶龍。
生活是漁鼓創作的源泉
日前,在石湖鄉石湖村孫寶龍的家中,筆者見到了他。老孫60多歲,個頭不高,身形消瘦,多年的演藝生涯,把他練就得尤為健談。伴隨著那“吉嗒、嘭嘭”的聲聲漁鼓和簡板的拍打,孫寶龍很有興致地為大家唱了一段拿手的漁鼓《清官傳》。據他講,“漁鼓作為一門藝術,并不在于漁鼓的本身,漁鼓無非就是在竹筒一端蒙上羊皮,再配上一對10厘米長竹板的伴奏樂器而已。真正復雜的是它的唱法、唱腔,無本可循、無曲可依,只有四字一句的‘橋路本’,記錄故事情節概要,演唱時,全靠臨場發揮,隨口編唱。這也是漁鼓的精髓所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練成。”
孫寶龍做夢都沒有想到,他把玩一輩子的漁鼓,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熄滅多年的創作演出熱情被重新喚醒。目前,除了做好家里的農活,漁鼓成了他的職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漁鼓的創作、創新上。石湖鄉漁鼓隊成立5年了,在他的帶領下,這支漁鼓隊從當初他一人自編自演,已經發展成擁有5人的創作演出小團隊。漁鼓表演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形式上一人自演轉變為多人合演,同時增加了部分服裝和道具,突出了戲劇性;內容上,也從頌揚歷史上的“英雄豪杰、才子佳人”,轉變為謳歌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的新人、新事等。在孫寶龍看來,漁鼓植根與民間,發展于民間,漁鼓的發展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貼近群眾生活,那樣才具有生命力。幾年下來,石湖鄉漁鼓隊按照慣例,在元旦、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幾個傳統節日期間,免費為群眾進行巡回演出。漁鼓隊的努力沒有白費,孫寶龍的一系列創新,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群眾的口味,得到了廣大村民的認可,每次演出都很成功,古老的藝術形式正在迸發著新時代的光芒。
矢志不渝繼承傳統技藝
說到孫寶龍演藝漁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那是1963年,當時全國各地經濟生活困難,西部許多藝人都到江蘇等東部發達地區走鄉串戶演出,討生活。有位漁鼓藝人叫吳香義,他來到東海縣石湖鄉演藝謀生,恰巧一天晚上住到了孫寶龍家,一生酷愛講評書的孫寶龍父親,主動與吳香義攀談,兩人一見如故。于是,父親便叫孫寶龍拜吳香義為師,師承漁鼓技藝,孫寶龍就這樣成為第79代漁鼓傳人。從此,孫寶龍便和漁鼓結緣,以鼓為樂,以鼓為榮,抱起漁鼓,就好像找到了生命的原動力。憑著他的鉆研和好學,很快便掌握了幾十個曲目,如《劉秀復國》、《殘唐后五代》、《大破金山寺》、《醒獅圖》、《十把穿金扇》等。孫寶龍說:“上世紀70年代,我們這一帶除了一個多月能看一場電影,平日里也就沒有什么別的文化娛樂活動。正是憑著這一手絕活,我一年出去兩三次,就可以賺足全家一年的生活費了,那時候會漁鼓手藝,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謀生手段呢。”
在多年的傳承和探索中,孫寶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他的唱詞生動風趣,通俗易懂,鄉土味極濃。敘述、旁白、對話,運用自如,且能模擬故事中各種人物的語調聲氣及風雨雷電、海嘯山呼等自然音響,充分表達出喜怒哀樂的情緒。他的嗓音高亢、音質清亮,唱腔抑揚頓挫,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哀怨抒情,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藝術引起觀眾共鳴。值得一提的是,在孫寶龍的家中,經他搜集和整理的劇本裝了整整兩大箱,其中古籍17部168本,手抄本和自己編撰的劇本121本。這些書中,雖然有的已經破破爛爛,但在孫寶龍的眼中它們都是無價之寶。
讓古老藝術再度煥發活力
隨著音像、電視等傳媒先進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精神生活日漸豐富,漁鼓也便漸漸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后來就面臨傳承的危機。據說,早年的東海漁鼓并非孫寶龍一家,曾有一支系在東海傳承了4代,后來失傳了。孫寶龍也曾經收過幾個徒弟,但學的時間都不長,相繼外出打工。那段時間,孫寶龍心憂如焚,他最擔心的就是漁鼓技藝會從他手里失傳。
正當孫寶龍抱著漁鼓,發出“人亡曲散、人走藝亡”的慨嘆之時,2007年,他的“漁鼓”被列為“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東海縣也成立了“漁鼓研究學會”,并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漁鼓這棵“枯樹”漸漸發出了嫩綠的新芽。其間,在孫寶龍的精心物色下,石湖鄉金塘村的李福前,被他收為入室弟子,這也了卻了孫寶龍多年的心愿,石湖漁鼓也終于后繼有人了。這讓孫寶龍在平時的生活中充滿激情。
今年4月,石湖鄉中心小學騰出專門房間作為漁鼓教學場所,成立了校園漁鼓傳承基地。孫寶龍每周都會到學校義務授課,目前已有20多名小學生報名參加了漁鼓興趣班。鄉里已出資5000元,幫學校購買了一些教學樂器。
談起漁鼓,孫寶龍對未來更是滿懷期待,他說:“目前爭取到經費15萬元,用于漁鼓傳統曲目的收集、整理、出版,目前,第一部已經整理完成,即將出版。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吸收各地漁鼓藝術的精華,生、旦、凈、丑各顯本色,唱、拉、念、做隨機應變,將服裝、道具、布景等充分運用到漁鼓演出之中,把它推向群眾觀看的舞臺,最終將把它打造成石湖鄉的一項文化產業,使其在東海縣乃至我市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