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武娜)夢想就像一粒種子,種在每個人“心”的土壤里,盡管它很小,卻可以生根開花。有時候,這顆種子很早就種下,只是等待一個時機破土而出,茁壯成長。
40多歲時,為生活忙碌奔波了多年的張義花,為了陪女兒學畫而與中國畫結緣。她從零基礎開始,經過一番艱難摸索,逐漸領悟到中國山水畫的精髓,癡迷于繪畫世界里。她2012年參加吳蓬山水畫高研班學習,2014年5月赴北京榮寶齋畫院唐輝山水畫工作室進修,現為唐輝山水畫工作室畫家,中國藝術書畫研究院簽約畫家,中國文化藝術發展聯合會會員。今年6月,她的作品被中集郵公司郵票卡服務中心選用為紀念郵票。
學畫之前,張義花曾在新浦區石英制品廠工作過,后來工廠被兼并,就當起了個體戶。2008年,女兒楊潔高考考上了藝術類專業,就讀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
在選擇專業時,女兒曾經很糾結,征詢了張義花的意見。“媽媽,這個專業就業形勢不是很好,我擔心以后找不到工作。”面對女兒的擔憂,張義花的一席話打消了女兒的顧慮:“我希望你能報中國畫專業,不好找工作沒關系,你可以給自己工作,當個畫家!”
然而,當個畫家談何容易,付出許多,收獲卻遙遙無期,什么時候能得到認可誰也不知道,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性格堅韌的張義花認為,“既然和書畫有緣,那就好好珍惜這份緣,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妨礙前進的理由。只要堅持,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張義花的鼓勵支持下,女兒義無返顧地踏上了求學路。張義花知道女兒心里總覺得不踏實,拍著胸脯對女兒說:“別擔心,老媽陪你學,你就當老媽是你同學,不管到哪里學習,老媽一直都會守在你身邊,做你最知心的朋友和學習伙伴。”此時,前期經營生意有了一些積蓄,張義花開始拿出時間利用女兒學畫剩下的材料,自己畫著玩。
最初,張義花因基礎弱,只是畫些寫實的荷花,后買來《芥子園畫譜》自學。同時,她還跟隨我市畫家張子文學畫,每天堅持看書畫類節目,關注書畫內容,一點點積累繪畫技能。 隨著對書畫的認知逐漸加深,國畫對張義花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2012年,張義花從電視臺的書畫頻道得知開設書畫高研班的消息,便和女兒報名參加了吳蓬先生的山水畫班,老師細心嚴謹的教學,進一步開闊了她的視野。次年,在書畫頻道的迎新春征稿活動中,張義花抱著嘗試的心態投了一份篆字作品,令人驚喜作品獲獎了,這讓她更加堅定學下去的信心。2013年,四川雅安發生七級地震,牽動著許多國人的心。當書畫頻道賑災義賣活動開始的第一時間,張義花積極參加,決心為災區的重建盡一份力,她和女兒捐贈了16幅作品參與義賣。
2014年,為進一步打牢中國畫基礎,張義花和女兒選擇前往北京榮寶齋畫院進修,進入唐輝山水畫工作室學習。導師唐輝幫助張義花和女兒找到適合各自的學習方向,對于平時的習作一一給予點評和指導。唐老師常對她們說,要“師古人”,“求根源”,更要傳承德藝雙馨的優良傳統,這樣才能把中華文化更好地流傳下去,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得更遠。助教洪大亮也給了張義花母女很多幫助,提供了一個安心學習創作的環境。
“我的特點是動手勤,女兒是善于動腦分析,我們學畫中正好互補。”張義花說,短短一年里,自己的技法和專業素養都進步很快,從對于傳統的不甚了解到逐漸深入的學習,對今后中國畫的學習創作打下不錯的基礎。
在榮寶齋畫院進修期間,張義花和女兒遇到了很多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畫家朋友,大家互相激勵著在學畫的道路上前行。目前,女兒楊潔已是中國拍賣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今年6月,母女兩人的作品一起參加了北京農業展覽館藝博會。
對于今后,張義花表示,希望能夠將自己理解的大美山水通過筆墨呈現出來,用手中的畫筆將連云港的秀美山水介紹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