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先戴防護口罩,再戴帽子,然后穿防護服,最后戴好面屏,防護到位后,宋晶和丈夫開始新一天的志愿工作。陰天樓道內光線較暗,他們小心翼翼地爬樓,敲門、核對門牌號、姓名、居住人口數、掃描試管條碼、逐一掃描錄入身份證、核對信息……
宋晶是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醫生,因醫院實施工作人員閉環管理,要求盡量減少在崗人員,同時她所居住的小區位于這次疫情管控的重點社區,小區實施封控管理,要求所有居民“足不出戶”,所以她和丈夫都被困在家中,不能返崗工作。丈夫張海超是一名公安干警,她又是臨床一線的醫生,都是此時本應最忙碌的崗位,聽聞同事們在加班加點地工作,自己卻幫不上忙,宋晶心中更加焦急。當得知小區內需要志愿者,且他們都符合條件時,兩人便第一時間向社區報了名,負責核酸信息采集。
一棟32層高的樓走下來,挨家挨戶地采集信息,工作結束時宋晶覺得胳膊、腿,甚至脖子都是酸的。她還承擔了小區內醫療志愿服務隊的工作,小區內有居民身體不適需要幫助,社區會聯系她給予就醫指導。宋晶說,助人是醫務工作者的天性,雖然暫時不能返回工作崗位,但力所能及幫助有需要的人使她感到快樂與滿足,愿美麗的港城早日云開“疫”散。
在這次的疫情中,很多的醫護人員因為小區管控,無法返回醫院,但是他們沒有宅在家,而是在自己的小區中挺身而出,主動作為,有的幫助維持秩序,有的幫助采集核酸,有的幫助健康咨詢,他們積極甘當先鋒模范,主動帶頭并積極動員家人,以實際行動為港城疫情防控作出積極貢獻。
邵安澤是市第二人民醫院關節外科主任,家住錦繡江南小區。我市發生疫情之后,因小區封控,邵安澤一直沒能回醫院上班。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小區志愿服務,主動承擔核酸采集工作。他不僅在小區廣場上為居民采集核酸,還為重點人群上門采集。“我是醫生,更是一名黨員,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任何需要,我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邵安澤說。
范萍是市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一名護士,因為小區管控,她沒能到醫院上班。面對疫情,范萍主動到社區做志愿服務。在社區,范萍結合自己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制定“七組聯動、把好七關”的工作方法。她每天要上門采集幾十個居民的核酸,有的樓道沒有電梯,就要一階一階地爬上去,常常一套標準工作程序下來,手都在發抖。
疫情中,數百名醫務人員主動到所在社區、小區參加志愿服務。在海州區紅旗社區,居民李阿姨對醫護志愿者感激不已,“這么長時間,看著他們每天忙忙碌碌,不僅幫我們采集核酸,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他們都耐心地給我們解答,感謝他們。”(□ 袁春梅 江榮 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