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7月,北京市反詐中心通報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某電商平臺在一個半月內集中關停涉詐風險店鋪1.6萬家,這些店鋪均通過“售后補償”話術誘導消費者脫離平臺,實施刷單返利詐騙。此類新型詐騙正以“低投入、高回報”的噱頭在各大平臺蔓延,大家需了解防范識別技巧。
詐騙產業鏈
虛假店鋪的低成本運作
詐騙團伙通常以200元平臺押金+40元偽造營業執照的成本開設店鋪,專門銷售U盤、小風扇、大米等低價日用品。這些店鋪從注冊到實施詐騙僅需3-5天,且無實際倉儲和物流能力。
精準設計的引流劇本
第一步,故意發錯貨或寄送劣質商品。第二步,通過隨包裹寄送的“售后卡片”引導掃碼,卡片上往往印有“掃碼快速處理退賠”字樣,誘導下載第三方APP或添加微信。第三步,以“店鋪小經不起投訴”為由,承諾“雙倍補償”并要求完成“新手任務”,實則將受害者引入刷單返利陷阱。
個人防范全指南
下單前:筑牢第一道防線
下單前的謹慎選擇,能從源頭減少遭遇詐騙的可能。首先,要仔細甄別店鋪資質。虛假店鋪往往存在注冊時間短、評價數量異常、商品價格遠低于市場價等特點。其次,避免被“低價誘惑”沖昏頭腦。詐騙店鋪常以“清倉”“秒殺”等名義推出超低價商品。此外,下單前查看店鋪是否有官方認證標識、是否提供正規發票,也是判斷其可信度的重要依據。
售后時:堅守溝通底線
當收到商品發現問題,進入售后環節時,個人防范尤為重要。首要原則是堅決不脫離官方平臺溝通。據統計,90%以上的“售后補償”詐騙都是從引導消費者添加微信、QQ或下載陌生APP開始的。在溝通中,要警惕“超額補償”“快速理賠”等話術。正規商家的售后補償通常與商品問題程度相符,不會輕易承諾“雙倍賠償”“高額返現”。若對方提出“完成任務即可獲得更多補償”,如刷單、點贊、關注公眾號等,基本可判定為詐騙。同時,切勿向對方提供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
遇可疑情況:及時止損有妙招
一旦察覺到對方行為可疑,應立即采取措施止損。首先,停止一切操作,不再與對方糾纏。無論是對方以“賬戶凍結”“影響征信”等理由威脅,還是用“馬上到賬”“最后機會”等話術催促,都要保持冷靜,不被情緒左右。其次,第一時間向平臺舉報。大多數電商平臺都有專門的舉報入口,提交聊天記錄、商品信息等證據,平臺會快速核查并采取關停店鋪、攔截交易等措施。若已經向對方轉賬或泄露了重要信息,需立即聯系銀行凍結賬戶,更改銀行卡密碼,并撥打110報警。
日常:提升防范“免疫力”
除了針對具體場景的防范,養成良好的網購習慣能長期降低受騙風險。比如,定期清理手機中的陌生APP,不隨意點擊短信、網頁中的不明鏈接。很多詐騙分子會通過發送“訂單異常”“退款通知”等短信,誘導用戶下載惡意軟件,竊取個人信息。
在電商消費已成為生活常態的今天,消費者需牢記“官方渠道、理性判斷、及時止損”三大原則,面對層出不窮的電商“售后補償”詐騙,個人防范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從下單前的謹慎選擇,到售后時的堅守原則,再到遇疑后的及時止損,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只有時刻保持警惕,掌握科學的防范方法,才能在享受網購便利的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