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徐黎一)“三八節”前后,關于女性工作、生活的各類相關話題撲面而來,其中,“全能媽媽”又被熱炒了一遍,“拼爹”out之后,“拼媽”仿佛成了諸多女性的生活目標。而所謂“全能媽媽”,被指能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等等。筆者認為,“全能媽媽”也許存在,但那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日常生活中,還是別踩進這個誤區為好。
正如那句廣告語所言:只想給你最好的。于是,中國的媽媽們常常拼了命地去提升自己,讓自己擁有各種可以對孩子好、能為孩子做的本事。而大家也都自信地認為,只要有這樣一個無所不能的好媽媽,就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因此,所謂的“全能媽媽”正好掐住了中國媽媽們的死穴。
筆者并不否定“全能媽媽”,只是心疼這樣的好媽媽,退一萬步講,倘若媽媽真的全能了,那還要爸爸干嘛。我們所知道的男女有別,不僅是性別的不同,孩子成長中,獨立、勇敢、堅強、勇于克服困難等品質的養成,多來源于父親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發表的數據顯示,有60%的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父親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其導致的結果就是,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中小學的校園中,缺乏“陽剛之氣”的男孩兒越來越多。聰明的媽媽應當學會讓爸爸分擔家庭教育的部分責任,和爸爸形成合理的教育分工,不能只將爸爸限定在提供物質保障的“財政部長”的地位。從這一點來說,做個聰明媽媽比全能媽媽更有意義。
筆者并不否定“全能媽媽”,只是認為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特別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也應當學會適當地示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人格、品質和學習各種本領的能力。但是,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的獨立性、適應生活的能力卻在下降?原因不必多說,“全能媽媽”的事必躬親,讓自己觸及到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個角落,即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全能媽媽”也擔心浪費孩子學習時間而親自代勞。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這樣的情況,20歲的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學了,宿舍里的蚊帳被褥卻還要打電話讓媽媽來做。所以,媽媽們千萬不要等到了那一天,再去后悔自己為何沒有早一點給孩子“斷奶”。
與其花費時間把自己培養成“全能媽媽”,與其讓自己24小時像個陀螺不停歇,不如現實一點,每天多點時間留給孩子,陪伴著她/他一起閱讀、一起游戲、共同成長,而那個或溫馨或爭論的午后時光,也許就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