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王雪峰 董洪富 通訊員 夏興儉) “今年曾莊考上本科的有5人,這也是近年來考上大學人數最多的一年。”昨日,57歲的村會計劉步生笑瞇瞇地對記者說。一個只有100多戶、500多口人的村民小組,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走出100多名大學生,其中有17名學子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還有留洋博士呢!地處灌云縣西北角的龍苴鎮曾莊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窩”,這在該縣300多個行政村中實屬少見。
昔日貧困村,為何飛出這么多“金鳳凰”?記者采訪時發現,這里的民風淳樸,各家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在介紹情況時,戶主都會驕傲地講述自家有幾名大學生。劉步生認為,村里能有這么多大學生,與多年來形成的尊師重教的村風有關,父母對孩子讀書這件事格外上心,很多家庭即使不建新房,甚至借債也要供孩子上學。
1999年,曾莊是個只有3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我們村走出的大學生沒有鄰村鄒莊多,看著別人家孩子考上大學,村民們眼紅,有的村民發誓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學。”劉步生說。2013年全鎮統計各村考取大學后在外工作的人員名單,曾莊有40多名本科生在外就業。近幾年,村里考取國家重點本科院校的有30人,其中有17名學子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上世紀70年代,曾憲祝家走出了全村第一位大學生。曾家弟兄三個,曾憲祝排行老二,做過中醫,他家有5個大學生;老三曾憲柏家走出3個大學生;小弟曾憲兵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銀行任職。”劉步生對村民家的“大學生榜”如數家珍,“村民曾召可家還出了留洋博士呢!其子曾見留學回國后,擔任鎮江市司法局副局長兼職江蘇大學教授,他成了曾莊后輩們學習的榜樣。”劉步生說:“我家女兒上學時,曾見經常輔導她學習,她中考英語考了滿分,高考英語差2分滿分,被哈爾濱醫科大學錄取。”
這么多大學生,成了“鄉村人才庫”。由于考走的大學生多,該村土地人均畝數由下戶時的2畝增至2.5畝。知識不但能改變命運,還能創造財富。如今,不少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用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能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