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張培東)在連云港連云區云山街道,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店。39年來,雖然幾易店址,房子變了、人也老了,但始終不變的是“愛軍理發店”的名字。小店的主人是七旬老人張貫立,駐軍戰士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兵爸爸”。值得一提的是,張貫立還是連云區首屆道德模范、擁軍模范。
(愛軍理發店)
走進軍營幫助理發
1978年的初春,張貫立在云山李莊街頭開了一間名為“愛軍”的小理發店。年輕時候的張師傅,就萌生過當兵的念頭,但客觀因素使他最終未能穿上軍裝,這也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駐軍三營圓了他的“參軍夢”。官兵們駐扎在離理發店2公里遠的半山腰,官兵理發靠互相幫助。簡單的理發工具和笨拙的理發技藝,讓張貫立頓生靈感,“利用自己的技能為官兵服務,也能走進軍營,不同樣能了卻遺憾嗎?”
愛軍理發店開業不久,張貫立便帶上徒弟和理發工具,徒步走進了他夢寐以求的軍營。從那以后,每半個月他就上山一次,為官兵理發。
(愛軍理發店店主張貫立)
39年來,他風雨無阻,每月兩次奔波在崎嶇的路上,用壞的理發工具堆了滿滿一箱。
戰士眼里的“兵爸爸”
30多年來的“八一”建軍節,張貫立一多半是和官兵們一起度過的。戰士們把他當成了第二故鄉的“兵爸爸”。
新戰士進軍營,張貫立就與他們拉家常、談人生,使新戰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老戰士退伍,張貫立敘友情、送一程,讓老戰士體會人間真情。有一次,三營駐島海訓,一去一個月,張貫立不顧隔海路遠,背上工具兩次登島兌現承諾。
三營官兵營區有自己的菜地。有著豐富種菜經驗的張貫立,從家里拿來青菜、菠菜、黃瓜、韭菜等十多種菜籽、菜苗,親自到大棚手把手地教戰士們栽種、澆水、施肥。
平時,哪個戰士想家了,哪個戰士鬧情緒了,只要張貫立知道,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那個戰士身邊。
(理發店墻壁相框里留有許多戰士的照片)
一位湖北籍戰士家里困難,他哥哥談了三年的女朋友因他家蓋新房不成欲分手,為此這名戰士想復員回家,掙錢讓哥哥完婚。張貫立了解情況后,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3000元錢,讓這位戰士寄回家。在他的耐心勸導下,這位戰士打消了復員的念頭,扎實工作,當年就立了三等功。
堅持39年無怨無悔
三營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兵爸爸”的稱謂始終沒變。“張爸爸,我結婚了。”“張爸爸,我找到工作啦。”“張爸爸,向您報喜了,我也當爸爸啦。”一封封書信、一條條短信,讓年邁的張貫立老淚縱橫,匯成一句“孩子們保重”的肺腑之言。
(戰士們的來信)
39年來,張貫立為三營官兵做了多少事,用了多少錢,他自己說不清、戰士們也說不清。唯有遠方兵兒子的問候電話和錄音機里傳出的嘹亮軍歌,以及營房里清脆的軍號聲,才能讓這位擁軍老人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