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夏興儉)始建于1950年的灌云縣烈士陵園坐落在國家4A級風景區大伊山景區山腳下,紀念碑文是由中國革命三老之一的謝覺哉親筆題寫的“與日月同光”。自1985年1月退伍來陵園工作起,楊啟華一直堅守在這里,見證了入園烈士由最初的16位到如今的827位,陵園也被授予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他心中,自己永遠是一名老兵
1981年11月,楊啟華從灌云縣楊集鎮報名參軍,在原北京軍區山西呂梁炮兵某部開始為期3年的服役。退伍還鄉后,楊啟華被安置在縣烈士陵園上班,在看到老烈士陵園破落、陳舊的設施后,暗下決心,要讓更多烈士“歸隊”。
在全省實施“慰烈工程”過程中,楊啟華加班寫方案,組織殯葬工分期、分批到全縣各鄉鎮田間地頭烈士墓前逐一拍照登記,把全縣824座零散烈士墓搬遷到縣烈士陵園集中安葬。今年1月,灌云籍陸航某團飛行員張浩烈士安葬陵園;今年國慶期間,又有兩位烈士遷葬陵園。
“我也是一名老兵,所做的這一切只為了讓長眠著紅軍、抗戰、解放戰爭和現代化建設時期犧牲的827位烈士不再孤單!”楊啟華表示,將努力做好烈屬的思想工作,讓更多的烈士集中安葬。
一座烈士墓,他為其尋親八年
一次,他偶然翻閱到山西籍烈士郝光勝履歷,立即被這位年輕烈士的事跡所震撼,他16歲參軍,26歲在灌云大興溝戰役中英勇犧牲,特別是他在身負重傷后,為了部隊整體士氣不受影響,仍然沖鋒陷陣,堅持三天后流盡最后一滴血。
楊啟華發現,《灌云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只記載郝光勝是山西霍縣人以及他參軍和犧牲的經過,其他生平不詳,而山西霍州市(原霍縣)黨史資料中卻根本沒有郝光勝這個人。烈士為了灌云解放而犧牲,后人卻不知他的身世和革命經歷,為了讓烈士魂歸故里,楊啟華開始了長達八年、為郝光勝烈士尋訪故鄉的漫長歷程,并把烈士原來錯定的入伍時間恢復到1936年,從而恢復了郝光勝的紅軍身份。
2008年清明節后,已70多歲的烈士侄兒郝記全和家人來到灌云,祭奠長眠在這里的叔叔。32年來,楊啟華先后幫助省內外5位烈士親屬找到長眠在灌云的烈士。
137位入園烈士不再是孤魂
2000年,楊啟華擔任陵園負責人,每天除了整理很多長眠于此的烈士資料,還負責接待祭奠和追憶烈士的市民。為了能知曉每一位烈士的生平經歷和故事,他在工作之余刻苦研讀,熟記《灌云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及其他黨史材料。
1995年在整理《灌云縣革命烈士英名錄》時,在上世紀發放新烈士證時,由于有的家庭原證書失落提供不了相關證件或者烈士沒有后人無法發放烈士證書,致使137位烈士未能收錄該名錄,進而未能錄入2010年國家民政部建起的“中華英烈網”。他仔細查詢建國后到上世紀70年代縣民政部門整理的民政檔案并到全縣所有鄉鎮走訪,這批烈士最終成功錄入“中華英烈網”。在他的努力下,灌云縣還先后有5個鄉鎮烈士陵園完成改擴建任務,贏得了烈屬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