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溫玉亮 劉紅華 周晶晶) 6000畝的土地,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成為既能種水稻又能養魚蝦的高產田,畝均產值6000元,畝收益3000元。目前,筆者來到灌南縣新集鎮陡灣、夏莊稻蝦綜合養殖基地看到,一塊塊“回”字形田塊,四周水塘里水質清澈,還有部分小龍蝦苗。
灌南縣新集鎮是全省100個農業特色小鎮之一,也是唯一以稻田綜合養殖為內容的稻漁特色小鎮。6000畝特色高效的稻蝦養殖項目在上級農技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合理規劃建設,快速做大。該鎮圍繞稻漁小鎮的發展戰略,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強勢推進稻漁農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連續發力打造生態稻漁小鎮,并加大對稻蝦共產項目產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提升和扶持力度,不斷推進該鎮區域特色經濟板塊,強力推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原來該鎮特色農業發展一直存在規模不大、體量不足的缺陷。如何擺脫現狀,謀求新的增長點,新集鎮鎮長祝銀偉在接受采訪時說:“按照生態化、主體化、精細化的鄉鎮經濟發展理念,突出抓好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調整種養機構,著力打造萬畝生態稻漁小鎮,走生態經濟之路,不斷構筑農民增收制高點。”
目前,該鎮的6000畝稻蝦主體綜合種養已經形成規模,6000畝土地中,有100多個標準化稻蝦共生池塘。面積等量的田塊種植水稻,四周挖的一條條深達80厘米的環溝養殖小龍蝦,同時鋪設了進排水管道。進入養殖季,環溝里投放龍蝦苗,水稻栽插后,稻蝦共作。稻田養蝦后,土壤得到了改善,小龍蝦糞便也是很好的有機肥,水稻吸收了肥料,降低了水中有機物含量,不使用農藥,降低對水環境的污染。
該鎮孫灣村一家庭農場老板王立松介紹:“去年響應鎮黨委、政府推廣稻蝦共作的號召,通過土地流轉,采用稻蝦共作的模式種植水稻,基本不施肥、不打藥,大米品質很好,這兩年栽種的‘連粳15號’、‘南粳9108’,產量和質量都很好,米粒飽滿,做飯很香,是有名的有機生態大米。稻漁共養收獲的水稻一直供不應求,有不少單位和酒店來訂貨,別的大米一斤兩三元,我們產的米每斤可賣到6元以上。”稻蝦綜合養殖基地畝產生態稻米400公斤、優質小龍蝦85公斤,增收3000元以上,和去年相比收入高出40%。這讓他堅定了信心。他表示:“水稻品種和小龍蝦要適應生產和市場需求,技術標準化水平要不斷提高。”
稻蝦共作,效益共增,生態循環,打造生態經濟雙贏新局面。該鎮黨委書記張峻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鎮從事稻蝦特色種養的商戶、農場主,年收入可喜可觀,稻漁生態小鎮的不斷發展極大促進了富民增收。下一步將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擴大稻漁經濟作為重點,打造生態農業、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觀光農業。把高效特色農業作為重點,持續推廣生態施肥、無公害種養等生態高效新技術,強化生態建設,打造更具規模化、標準化的萬畝稻蝦、稻蟹等種養基地,以稻漁特色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鄉鎮建設與稻漁小鎮深度融合,打造新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