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隨著集約化的發展,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周邊形成了多樣化的園區,一些人將其稱之為工業“圍城”:企業想離城近些,而城里的居民則希望與其拉開距離。與此同時,也有著一些緊鄰城市核心地帶的城中園完美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成為了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守住紅線、產城融合、騰籠換鳥、改革創新,作為城中園的連云港海州經濟開發區,正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打造著蘇北城中園的新樣板。
騰籠換鳥,近半數閑置土地被盤活
2017年,海州經濟開發區完成了對于洪門街道的合并,形成了“一區五版塊”即:海州工業園、新浦工業園、寧海工貿園、洪門工業園、智慧物流園。而“一區五園”的合并,體現了海州經濟開發區正式跨入高端園區模式,也讓現代化園區在架構時,土地盤活這塊硬骨頭真切地被每一個城市居民親眼所見。
“近一年多來,我們通過盤活閑置土地成功引進了6個過億的項目,但如果土地繼續閑置,這些項目一個都不會有!”連云港市海州區區委常委、海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徐雪峰笑著說。
在連云港323省道邊有一塊閑置了多年的土地,因為地在企業手上,此前如何進行盤活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2017年年初,海州經濟開發區對用地情況調查摸底,并拿起法律武器對超過開工期限、構成閑置土地的堅決予以收回。最終,經過努力這塊土地被成功回購,海州經濟開發區還主動幫助該企業聯系了新的用地,至今沒有和一家企業對簿公堂,所有區內搬遷或土地回購問題都得到了圓滿解決。
看著一批批重大項目入駐原先的閑置土地,徐雪峰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閑了太久,現在終于要發揮作用了!”統計顯示,近年來海州經濟開發區共梳理33宗閑置土地、面積約3700畝,完成奧林匹亞石材項目等10余宗1500畝土地收儲盤活工作,為康緣智慧物流項目、港圣二期項目、如年機械二期等6個落戶項目提供有力土地保障。
都市工業,形象和科技是重要支撐
海州工業園是海州經濟開發區下屬的又一個園區,作為城中工業園,園區不但守住了環境這條紅線,還在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方面不斷發力。
“環評不過關的項目肯定進不來,低產能的項目也全部搬出去了,園區從以前的落后傳統產業園區正在向科技型園區轉型,這樣才能符合城中園的身份。”海州工業園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園區已經摸排出市級重點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94.5億元;區級重點項目23個,計劃總投資107.25億元。
此外,高標準、高起點的重新規劃,也讓園區煥然一新。在如今的海州工業園內,長生云港生物制藥項目、文創中心項目、生物科技小鎮項目都已經基本實現了主體建設,黑硅電池片項目、醫療器械產業園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也正在加速推進,青遠智能裝備產業基地、納米非晶軟磁合金項目等已經開工建設……
從外觀上看,這個位于城中的工業園已經告別了傳統粗獷的工業模式,轉而走向科技、生物醫療、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變得科技感十足。更為重要的是,新興項目還帶動了當地的創業和就業,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加速發展。
產城融合,讓企業找到“家”的感覺
在海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面,醒目的“匯銀樂虎”牌子抬頭可見。有人不禁想問:開發區為何招來一個如此大規模的商業項目,畢竟零售入駐園區的案例在蘇北地區極為少見。
“既然是緊鄰市區的園區,就一定要有城市生活的元素,讓企業和員工有‘家’的感覺,達到產城融合的效果。”徐雪峰介紹道。而筆者通過走訪發現,隨著這個零售項目的入駐,園區的人氣的確得到了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從市內四面八方前來,讓園區內的整體環境變得豐富多彩。
據介紹,該項目是園區完善基礎配套的樣板項目之一,在此基礎上,海州工業園重點打造“一園三區”的多元化發展格局,推動產城融合聯動發展,對園區梧桐路以北5平方公里老片區的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企業進行回購,重新招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讓園區和老百姓的生活圈緊密相連。
“環境好了、生活配套完善了,員工也愿意就近上班,企業招工反倒因此變得更容易了。”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蘇北地區招工難的問題越發明顯,而在海州經濟開發區區內,企業班車通勤已經成了常態,城中園區的優勢一覽無余。
不僅如此,在產城一體開發上,海州經濟開發區還將突出“一區五版塊”經濟核心區地位,創新性地提出開發區與生態、科技、人文和諧融合,著力打造新裝備制造、新能源、新醫藥等“四新”主導產業。“立足高科技產業、融入百姓生活圈、助力創新創業這是海州經濟開發區作為都市型園區的新定位,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開發區打造成為蘇北地區城中園的新標桿。”徐雪峰堅定地說。(董洪旺 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