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盛夏時節,花鄉沭陽處處涌動著蓬勃發展的滾滾熱潮。“十三五”開局之年,沭陽廣大干群堅持“三大領域、五大建設”不動搖,鍥而不舍、奮力突破,開啟建設“強富美高”新沭陽的新篇章。
縣域經濟如何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闡述道: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全面實施“工業強縣、城鄉協調、生態優先、創業創新、民生為本”五大戰略,堅持聚焦“三大領域”、推進“五大建設”不動搖,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在產業集聚、現代農業、城市形象、鎮村建設、公共服務、扶貧開發、生態文明、基層黨建八個方面求突破、創特色,爭當蘇北縣域發展排頭兵。
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帶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狠抓招商引資,深入推行園區招商、產業招商、專業招商,轉型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成效。圍繞“2+1”主導產業重點發力,招引改造升級的傳統產業項目以及擁有創新成果、核心技術的新興產業項目,著力提高投資有效性。深入實施“511”工程,推動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強園區建設,提高項目承載能力。
激發現代農業活力,筑牢“三農”建設產業基礎。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增產能力。積極探索融合發展路徑,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尋求新的增長點。鼓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骨干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形成專業化的產品加工體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電商與實體流通相結合,鼓勵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連鎖專賣、配送直供、農超對接、網上銷售等現代流通方式推銷農產品。抓好“一村一品一店”工作,著力在“一品”上下功夫,推動經營主體“觸電”上網、在線銷售。
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區域影響力。
圍繞打造區域次中心城市,在建設活力美麗城市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城市空間的吸引力、承載力。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宜居宜業空間,結合《沭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重點完成城中片區控規、城市快速通道、城市藍線紫線規劃專家論證及報批工作,組織好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城市色彩規劃編制。發展城市產業,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堅持以產業發展激活城市經濟、增添城市活力。積極引進品牌商業和連鎖商業,不斷推動城區集聚商氣、人氣。加強城市管理,培育時代文明風尚,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積極創建省優秀管理城市。
加快改善鎮村面貌,構建新型城鎮化特色路徑。
通過加快鎮村建設,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走出一條符合發展要求、具有沭陽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推動規劃發展村莊試點早出成效,深入推進10個試點村莊建設,通過打造示范吸引農民集中居住。抓好魅力鄉鎮建設三年行動,突出抓好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追求,重點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卞建軍說。
強化公共服務保障,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擔起扶貧開發重任,夯實全面小康物質基礎;打造生態文明亮點,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鞏固基層黨建成效,推動農村治理科學規范……圍繞建設“強富美高”新沭陽的目標,沭陽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正繼續發揚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精神,踐行發展新理念,爭當蘇北排頭兵,奮力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
改革催生發展活力
沭陽因改革而出名,也因改革而得益。多年來,沭陽堅持改革創新的鮮明導向,努力將創新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充分激活了縣域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已經成為沭陽的標志性符號。
1996年,地級宿遷市建市之初,沭陽縣曾被稱為蘇北的“老大難”,然而,經過20年的發展,沭陽已今非昔比,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了蘇北縣市的前列。
在發展過程中,沭陽始終堅持立足地方實際,不斷推進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沭陽發展的科學路徑,推動著沭陽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在沭陽,改革創新無疑是實現洼地崛起、后發快進的強大“動力源”。
該縣堅持深化改革的積極實踐,鼓勵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創造性。近年來,全縣承擔19項改革試點任務,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6項、市級10項,在行政審批、醫藥衛生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和要求,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行政審批事項由原來的218項壓縮到了32項,精減率達85.3%,保留事項全省縣級最少。積極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政務服務云平臺順利上線,共辦理“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1910件;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民營醫院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并實現37個鄉鎮全覆蓋,省委改革辦專刊宣傳并上報中央改革辦;在三個鄉鎮推行醫療衛生改革試點,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出臺行政權力清單管理和責任追究辦法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
改革為沭陽帶來不竭的發展動力,20年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由1996年的江蘇蘇北縣(市)倒數第一躍升至2010年的第1位后始終居首位,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2015年,全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75億元,同比增長12%,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工業入庫增值稅分別增長16.4%、12.2%,總量分別居蘇北縣(市)第二位、第一位。
沭陽縣主政者認為,抓改革就是啃硬骨頭,改革既是作風建設的“檢閱場”,也是錘煉作風的“練兵場”。當下,沭陽正繼續發揚改革攻堅的精神,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繼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創造必要條件;深化行政審批改革、鄉鎮公共衛生服務職能整合、推動PPP模式應用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時時有創新、事事有創新、處處有創新,沭陽努力將創新的觸角由干部管理、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著力構建更加科學、更為合理的發展機制。
新型工業化釋放強勁動力
“我公司研發的多種原料配方自動計量系統,突破了負壓逆向輸送動態計量技術瓶頸,滿足多達36種原料的配方計量需求,不僅消除現場的粉塵污染,還降低了勞動強度,極大地提升了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效率,產品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正將自動化設備(江蘇)有限公司負責人葉能魁自豪地說。
在沭陽,新型工業化正釋放出強勁動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
二十年前,沭陽幾乎無工業可言,僅有的十余家傳統工業企業,檔次低、規模小。曾經的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工業弱縣,使沭陽一度處于十分尷尬的窘境。無工不富,沭陽決策者深刻認識到,只有工業才能讓沭陽走出一條更寬闊的發展道路。
“立足沭陽現階段工業發展實際,持續深入實施‘511’工程,促進存量進一步優化,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全縣工業經濟提檔升級。”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說。
近年來,沭陽縣始終堅持工業強縣發展戰略不動搖,全面聚焦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511”工程,突出推動“2+1”主導產業集聚,實現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工業經濟呈現平穩較快發展勢頭。去年,該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億元,同比增長11.6%;實現工業用電量28.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7%;成功入選首批“全國工業百強縣”,居第78位。
實施技改是實現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存量提質、總量擴量的有效舉措。沭陽把創新融入項目招引、企業培育的各個方面,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轉型步伐持續加快。
在政府真金白銀的扶持下,企業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效。去年,該縣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3個、開發省級新產品43個、新增省級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9家、實施重點兩化融合項目20個。
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卞建軍認為,項目是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新型工業化項目,就要從一個個具體環節入手、從一個個關鍵步驟發力,搶時間、趕進度、保質量,確保盡快出形象、見成效,早日成長為全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通過政策扶持,沭陽幫助工業企業在項目培育、創新轉型、兼并重組、股改上市、規模發展等方面實現突破,新企業生機勃發、老企業活力強勁。數據顯示,去年,該縣實施兼并重組項目16個,完成年度計劃的145.45%,新竣工超億元新興產業項目11個,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新興產業企業18家,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91.62億元。
曾經是工業弱縣的沭陽,搶抓機遇,增強工業突破的責任擔當;狠抓招商,緊盯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優化結構,推動存量經濟的提檔升級;強化保障,夯實工業發展的支撐基礎……沭陽的新型工業化翻開新篇章。
線上線下的產業融合 “互聯網+”:邁入電商時代
2006年春天,當很多的群眾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的時候,新河鎮新槐村村民張超率先吃了“螃蟹”———在互聯網上開設了村里的第一家網店,銷售自家地里種植的月季花。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張超不僅將自己家中的月季花賣光了,還把附近村的月季花也銷售一空。如今,新槐村越來越多的村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村民創辦的網店達1000多個,年銷售額超2億元,新槐村也成為全國聞名的淘寶村。
數據表明,目前,沭陽縣網商數量達到3萬余家,去年,全縣網上交易總額達65億元,快遞發件量達到6000萬件,平均每一秒鐘就有兩件快遞從沭陽發往世界各地。
去年底,沭陽縣的新河、顏集、廟頭3個鎮入選“中國淘寶鎮”,新槐村、堰下村、廟頭社區等22個村入選“中國淘寶村”。沭陽縣成為全國五大淘寶村集群之一。
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認為,50多萬畝的花卉種植面積,是沭陽電子商務發展的保證。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特色產業的一、二、三產業,發展“實體+互聯網”,才能走出發展農業第六產業的縣域特色。
當前,沭陽借力“互聯網+”,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蓬勃興起,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電子商務發展新路徑。
“電子商務發展給沭陽各類特色產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展翅‘互聯網+’,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助推了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卞建軍說。
近年來,沭陽依托全縣花木資源優勢,大力開展網絡創業工程,推行“花農上網”和“農產品網上直銷”等模式。他們還通過召開網絡創業推進會、會辦會動員部署,鼓勵更多群眾參與網絡創業,推動“草根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通過實施“互聯網+農業”計劃,開展“一村一品一店”工作,鼓勵各類農業生產銷售主體開展網絡銷售,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隨著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寬,線下從育種組培、栽植管護、到市場批發、物流配送;線上從店鋪裝修、攝影美工,到客服推廣、運營策劃,沭陽實現從線下到線上、虛擬到實體的高度融合。
該縣還針對線下商品供應零散、專業供貨渠道建設滯后的現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積極作用,引導建設布局合理、種類齊全的專業“線下淘寶商品供應市場”,通過方便快捷的線下供貨來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的網上銷售。通過科學規劃、完善配套等方式引導干花產業、物流行業等集聚發展,努力形成“線上—線下—網店—市場—物流”大循環格局。
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既離不開市場的剛性需求,也離不開政府的服務與支持。沭陽縣專門出臺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圍繞資金、基礎設施、培訓等方面,瞄準瓶頸精準發力。
為解決資金問題,他們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電商貸“業務。為完善基礎配套,沭陽加快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創業者—百盟物流園—縣網絡創業者協會”三方合作機制,百盟物流園投資建設倉儲用房,縣網絡創業者協會提供擔保,創業者免費或優惠使用。設立1000萬元種苗網絡交易誠信基金,在全國縣級城市中尚屬首家。
正是因為這種樣本價值和借鑒作用,《人民日報》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先后對沭陽農村電商發展情況進行了報道。也正是憑著本地淘寶鎮和淘寶村特色、電商政策環境、交通和會場設施、大型活動經驗等優勢,沭陽縣在第四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舉辦地復賽中脫穎而出,獲得2016年第四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舉辦權。
城市建設固 “里子”美“面子”
投資19.14億元啟動西北片區舊城(棚戶區)改造項目,惠及群眾10萬余人;投入7.27億元新建、改造的井岡山大道、蘇州路等7條道路,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投資1.7億元建設6個體育公園,推動休閑健身與生態園林融為一體;投資3.6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即將啟動建設……
一系列數據表明,該縣2016年城建項目建設力道十足。近年來,沭陽以區域次中心定位加快縣城建設,努力構建資源要素富集高地,城區基礎設施配套面積由1996年的20多平方公里拓展到85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達65萬人。
今年初,沭陽啟動城區快速通道工程建設的消息,讓廣大市民振奮不已。快速通道的建設,不僅可以緩解城區出入境交通壓力,增強城區各片區之間快速交通聯系,還可以通過道路、市政、景觀、用地等功能的整合,在沭陽中心城區形成一條“功能完整、快慢有序、綠色生態、景色宜人”的城市快速環路。
當下,面對處在周邊城市泛輻射狀態下的現狀,該縣著力在提升城市內涵上下功夫,以“五城同創”為平臺深入開展城市內涵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城市活力。在推進城市建設過程中,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理念,委托江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城區總體規劃進行新一輪修編,編制完成《沭陽縣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編制《沭陽縣西北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暨核心區城市設計》《沭陽縣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沭陽縣開發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沭陽縣南部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暨核心區城市設計》,努力實現規劃全覆蓋。與此同時,高標準編制交通、綠化、環衛、供水、能源、抗震、防洪、停車、消防等多項專項規劃,堅持高起點“勾畫”城市藍圖。
今年以來,為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水體、道路、建筑及設施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等作用,實現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的綜合提升,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該縣正式啟動推進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統籌安排城市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以增強住宅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確保城區雨季排水暢通,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
“在城市發展中,要樹立大局意識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對推進城建項目建設,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說。
為此,該縣在啟動實施永康路、學府北路、蘇州路等改造,啟動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建設,加快城市棚戶區改造等“里子”項目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美化城市“面子”,啟動了國家級園林縣城創建,在綠量增加、品位提升和特色塑造上下功夫;完成人民西路、南京西路等10條道路行道樹補植工程;實施學府北路、蘇州路等10條道路景觀綠化工程,改造4個道路節點,大力推進以鄉土適生喬木為主的城市林蔭系統建設,讓城區主干道“三季見花、四季蔥綠”,著力構建“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和“10分鐘體育健身圈”。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源泉,城市則應為產業發展提供載體和依托。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卞建軍強調,城市建設項目的推進對于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形象、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在沭陽,文化館、檔案館、濕地公園、海洋世界、南山公園等在建項目即將風姿初現。隨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橋梁跨越架設、一條條道路新建拓展,這些城建項目的實施,不僅固了民生“里子”、美了城市“面子”,也推進了沭陽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拉伸著“強富美高”新沭陽的建設框架。不僅讓大家看到了沭陽決戰城區建設的大手筆、大氣魄,也看到了沭陽城市做精做美的匠心和擔當,更看到了沭陽干部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精氣神,看到了沭陽云蒸霞蔚的璀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