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南通雪后初晴,白雪覆蓋狼山風景名勝區,銀裝素裹,雪景如畫。許叢軍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聆聽兩會聲音,記者發現,“美麗江蘇”同時出現在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和江蘇省長吳政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打好治水、治氣、治土攻堅戰,扎實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正成為江蘇努力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內涵及路徑之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劃好等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劃好等號”,引發代表委員的熱議。
江蘇省人大代表、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表示,宿遷將圍繞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發展定位,深入實施“生態立市”第一發展戰略,加快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爭當“1+3”重點功能區戰略特色發展示范區,確保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河清湖秀的生態公園,讓“深呼吸、看綠化、見清水”更加彰顯;建設田園風情的特色公園,構建田園鄉村與繁華都市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形態;建設創新發展的活力公園,培育電子商務、互聯網基金等新經濟新業態;建設包容共濟的開放公園,進一步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建設民生富足的幸福公園,努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源。
江蘇省政協委員、省水利廳副廳長陶長生表示,江淮生態經濟區“山水林田湖”生態要素齊全,資源儲存豐厚,有興化垛田、興化水上森林、建湖九龍口、金湖荷花蕩、泗洪濕地等生態景點,也有運黃交匯口、洪澤湖大堤、兩河總督府等眾多歷史治水遺存,還有一批漢風楚韻歷史人文景點,綠色旅游資源豐富。“建議進行旅游資源整合優化提升,打造以水為特色的全域旅游格局,展現田園水網風光,追憶似水鄉愁,推動生態旅游成為帶動當地百姓致富的新引擎。”
民建江蘇省委近期對洪澤湖、駱馬湖和高郵湖實地調研發現,人為侵害導致湖泊水域面積嚴重萎縮。江蘇省政協委員、民建省委副主委常本春建議,盡快編制全省規劃,盡快把范圍線內開發項目的行政審批權限統一收歸省級層面。“我們反對片面追求眼前經濟利益而威脅生態安全的短視行為,也反對過度強調保護生態而無視社會經濟需求的教條主義。”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必須“加固底板”
江蘇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加固底板”“補齊短板”,而生態就是其中重要的底板和短板。
“總書記在賈汪視察時強調‘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我們一定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鞏固和發展好賈汪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江蘇省人大代表、賈汪區區長張克說,賈汪擁有130多年的煤炭開采史,全區采煤塌陷地高達13.2萬畝,占全市塌陷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近年來累計治理塌陷地7.54萬畝,尚未治理5.66萬畝。“我們將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游則游,統籌謀劃實施剩余5.66萬畝采煤塌陷地治理,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符合賈汪實際的新路子。”
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去年江蘇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加強,累計關閉落后低端化工企業1421家。江蘇省政協委員、太倉市浮橋鎮丁涇村村委會主任陳超說,經過“263”專項整治,村里重點清理一批低效低端產業,去年村里關停3家落后低端化工企業,提檔升級15家落后低端化工企業;河長制在村里全面推行,通過認河、巡河、治河、護河,黑臭水體不復存在;設立村規民約,推行積分制,老百姓打掃宅前屋后會有積分,年終村民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物品。
“要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空氣、水、土壤三大因素必不可少。”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24兼第723研究所所長楊吟華表示,近年來得益于河長制的推行,農村河道變清了,每條河道都有標牌公示河長信息。空氣質量也在明顯提升,但管控程度和北京相比較弱,希望政府繼續加強防控力度。
“美麗江蘇”再出發,必須“深耕細作”
“這既是對宜興近年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肯定,也是對宜興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提出更高要求。”江蘇省人大代表、宜興市市長張立軍說,“在‘263’專項行動中,宜興領到一個特別任務:創建生態保護引領區。我們的目標是,在治理方法上取得突破,進行更加系統化治理,尤其是有大數據支撐的‘精準治理’,從而有效‘破題’。”
江蘇省人大代表、高郵市菱塘回族鄉鄉長薛元金在基層工作多年,在他看來,農村環境建設要“慎砍樹、不填河、少拆房”,要把衛生死角改造成居民健身點、讀書廊和生態園,推進環保信息公開,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綠色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風尚。
“我們要在江蘇這片富饒的土地上譜寫科技創新新篇章,不僅讓科技推動污染的治理,還要讓環保產業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江蘇省人大代表、清華大學鹽城環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陳建軍說,一線科研工作者要加強環保基礎研究,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環保科技成果轉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增添“慧力”。
江蘇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副院長章壽榮表示,當前,飲用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化工園區布局,是江蘇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任務。建議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監管,逐步實現環保督查對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的專項執法、聯合執法,強化環境執法的跨部門、跨區域聯動,用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的全員參與機制,推動江蘇逐步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全域覆蓋、全民行動的環境治理體系。記者 杭春燕 付奇 吳瓊 張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