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論壇現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昨天上午,揚州市政府舉辦首屆海峽兩岸(揚州)鄉村振興論壇,來自清華大學、臺灣大學的專家學者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作了精彩的演講。
供應鏈創新構筑農業產業鏈生態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一個重點任務就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工業工程系博導劉大成教授在演講報告中提出一個命題:用農業供應鏈創新構筑農業產業鏈生態圈,在指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將創新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作為首要項,鼓勵各類農村組織合作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于一體的農業供應鏈體系,發展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鼓勵承包農戶采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農業生產托管等方式融入農業供應鏈體系。
劉大成指出,當下農村和農民還遠不具備主動參與農業智慧供應鏈體系的能力,這就需要從消費端入手,由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發起并連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環節,形成農業供應鏈逆向拉動網絡,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激勵下,進一步吸引資本、信息、管理、技術和各類資源稟賦,拉動和引導農業全產業鏈資源配置優化,將農業生產型向消費導向型轉化,構建全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關系。
“森林療育”理念探索實踐鄉村振興
“現代社會發展快,文明病也日漸增多,治療文明病除了傳統醫藥外,還有其他輔助療法,比如森林療法、環境療法、園藝療法等一系列幫助緩釋現代文明病的手段和方法。”來自寶島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副院長、林學系教授蔡明哲以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為例,提出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推行“森林療育”的理念。
“人類對于植物、水或天然景觀組合會產生正向回饋反應。”有實驗表明,在臺灣溪頭自然教育園區進行2小時的“森林浴”,受試者的血壓、脈搏會明顯降低,多重焦慮緊張的心情也會有較大改善。而居住在森林環境中的人員,其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值及葡萄糖耐量試驗,均比非森林居住者低。蔡明哲結合實證分析認為,優質的森林景觀環境有助于緩釋人們的現代文明病。
蔡明哲表示,揚州是國家森林城市,近年來通過連續推行造林綠化和公園體系建設,城鄉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在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完全有條件推行“森林療育”,為市民增添更多生態福利。
揚州有太多“文化圖騰”待挖掘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中,特色小鎮建設正如火如荼,這其中需要把握好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注重鄉村本土文化的保護性開發。”臺灣知名學者莊錦華表示,特色小鎮建設概念在世界各地普遍得到認可,如劍橋大學小鎮、硅谷產業小鎮、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臺灣新竹科技園區小鎮、芬蘭圣誕老人文化小鎮等。地形特殊而成的小鎮如日本青之島、夏威夷火山口……2003年之前臺灣沒有客家桐花祭,我們讓大家漸漸喜歡上具有素樸、堅強意味的桐花意念,走進客家桐花祭,并由“桐花”衍生出來許多的文創產品?,F在,客家桐花祭已成為臺灣最盛大美麗的花節;一朵桐花創造了上百億財富,桐花成了臺灣獨具特色的“文化圖騰”和“風土資本”。
在人文、地景、產業、特殊節慶活動中,所承載的具特色且獨有的人、禮俗、文化、產業、風景地貌、民俗活動,與當地人生活精密鏈接且具豐厚感情牽引,往往成為當地獨具代表性的風土資本和文化圖騰。莊錦華表示,揚州有太多的文化圖騰和風土資本,揚州八怪、“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園林、揚州詩詞……很多彩,但少了文創思維,這需要所有揚州人一起去挖掘。
本報記者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