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王文 李大偉 張開虎
一種資源就是一張名片,一個產業就能帶動一方崛起。水晶之于東海,就是如此。
連云港東海縣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儲有豐富的水晶和石英,存儲量占全國70%以上,硅含量高達99.99%,儲量和質量均居全國之首,是聞名中外的“世界水晶之都”。依托水晶資源,東海加快與世界接軌,水晶產業拉出一條富民產業鏈。
改革開放40年,連云港日報記錄了這美好的流晶歲月。1991年10月1日,首屆中國東海水晶節舉行,吸引了來自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及國內約4000多名客商參加。那屆水晶節成交額達4.62億元;1998年5月,東海水晶城正式投入使用;2007年,“東海水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成為蘇北地區首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標志著東海縣水晶硅產業已上升到國家級科學規范管理的新高度……
(中國東海水晶城)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唱出了一首致富歌。40年后的今天,從提籃小賣到買全球、賣全球,精美的石頭唱新歌,東海人正努力把水晶產業打造成世界級特色產業,書寫“點石成金”新篇章。
一個節慶,讓世界了解東海
1991年10月1日,對于很多東海人來說,是永生難忘的一個國慶節。當天,在東海縣城隆重舉辦了首屆中國東海水晶節。常住人口只有4萬人的縣城,當天一下子竟匯聚了近20萬男女老少,創30年來記錄。
“縣里邀請了4000多位賓客,其中外賓40多人,光媒體記者就近百名。”時任東海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的穆道俊回憶,許多鄉鎮都帶著演出隊和參會的群眾擁到縣城來,大街上鑼鼓喧天,花車巡游表演熱鬧非凡。“人多到什么程度呢?”他打趣道,“不光大小飯館爆滿,中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就連街邊的豆腐攤都早早收攤了,豆腐被一搶而空。”
(1991年10月1日舉行的首屆水晶節)
水晶節期間,人們漫步位于靠近縣火車站、汽車站的鋼鐵路上,那里有老百姓自發形成的“水晶一條街”。這條300米的小路上擺滿了售賣水晶飾品的攤位,一個清澈透明的“水晶王國”讓許多人大開眼界。造型各異的水晶燈高貴典雅,標價20萬元的水晶球純如水明如鏡,各色水晶眼鏡、項鏈、戒指、手鐲、紐扣、耳墜甚至酒具,讓來賓們忍不住掏出了錢包。
“一條水晶項鏈大概160塊錢左右,很適合普通家庭購買,為此最受消費者青睞。”穆道俊說,他負責接待的5位南京客人,全部都滿載而歸。為此大家風趣地說:“一趟水晶之鄉行,裝點了5個水晶之家。”
首屆水晶節的成功舉辦,實現了縣委、縣政府“文藝搭臺、經貿唱戲”的構想,為東海擴大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作出了貢獻。時任東海縣長、水晶節組委會主任聶長蘭總結說,首屆以水晶及其系列產品為主角的經濟貿易成交額達到4.6億元,與海內外客戶洽談獨資、合資項目27個,引進資金2180萬元。時任東海縣委書記吳加慶則表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東海今后將定期舉辦水晶節。”
(現在的水晶大集)
21年來,東海已舉辦了14屆水晶節,名稱也與時俱進變成了“中國東海國際水晶節”,“以水晶為媒介,讓世界了解東海;以水晶為橋梁,讓東海走向世界”的辦節宗旨逐步變為現實。
一座購物中心,讓水晶走向世界
1992年6月的一天,雨時密時疏地下個不歇。東海縣城“水晶一條街”上,仍然黑壓壓擠滿2000多買賣人,他們有的身披雨披,有的僅頭頂一塊塑料布,還有的任憑雨水澆淋。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路兩側,一堆堆水晶石料緊挨著,延伸約500米。當年,東海實際上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晶原料集散地。
雨打不散的集市,讓東海縣主要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同呱呱墜地的嬰兒,東海水晶的消費品市場不過剛剛問世,但它正在迅速地生長發育。沒有一個正規、寬敞整潔的交易場所怎么能行?
當年8月份,由東海縣供銷社負責的東海水晶專業市場正式開工了,地址就在鋼鐵路上的“水晶一條街”。建筑面積4700平方米,投入120多萬元的一期工程只有兩層樓,樓底是清一水的大棚。“大棚下面有400戶水泥攤位,那個年代,商販們賣的還是以原石和水晶首飾為主。當時覺得風不打頭雨不打臉已經很好了。”時任東海縣供銷社辦公室主任袁軍說,市場在第二屆水晶節召開之際正式開張,入口處聳立起高15.7米的水晶柱和直徑2.4米、64刻面的水晶球,很是氣派。
(顧客在水晶城里選購水晶制品)
1994年,在老市場的西南角,第二期工程也開工了。主體3層、局部4層的水晶市場形成了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加上1500米沿街商業設施的東海水晶購物中心,這徹底改變了水晶交易“以街為市”、“以路為集”的狀況。
但很快,購物中心的火爆程度超過了主管部門的預料。“顧客的人流量、交易額與購物中心的硬件不配比了,我們在1997年下大力氣再一次改建。”袁軍介紹,供銷社付出了巨大的物力、財力搞拆遷、蓋大樓,新的購物中心在1998年正式營業,一樓定位為高端水晶,二樓是家具、服裝商場。
2003年,東海水晶購物中心迎來了一個創紀錄的時刻,當年2.8萬平方米的營業場所銷售額破億元。東海縣供銷社把家具城、服裝商場全部改造為水晶攤位。到了2005年,購物中心銷售額達到一個高峰,十幾個億的銷售額把主管部門樂壞了。
如今,因沒有停車位等配套設施,當年那座位于擁擠街市的水晶購物中心已于2016年3月15日退出了歷史舞臺。原來的3000多戶水晶商戶已經全部搬入了西雙湖畔占地約452畝、總投資32億元的中國東海水晶城。經營場所變了,讓水晶走向世界的初心卻沒有變。
一個稱號,叩開特色產業之門
走進中國東海水晶城,這座國內最大的水晶專業市場和國際一流的水晶交易中心雖然只開放了1號和2號館,若是沒有人帶路,方向感差一點的人逛著逛著就找不到北了。
“目前投入使用的為1、2號館,匯聚全世界各地璀璨水晶供海內外客商選購。3號館年底或者明年春節開放,”東海水晶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匡碧瑤一邊帶著筆者參觀,一邊介紹,“這座水晶城分為水晶交易主樓、原石交易及淘寶集市、綜合商業配套等三個部分,可容納萬家商戶。”
(紫水晶)
信步走進恒達珠寶專賣店,董事長陳旭輝已經等候我們多時了。這個從1996年開始專跑展會的精明商人,已在東海水晶創意產業園擁有了自己的品牌工作室。除了在實體店賣水晶,陳旭輝還加入了電商平臺。不僅如此,他還與江蘇省水晶文化研究會合作,“賣創意”。
“水晶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制約其發展的是文化。”陳旭輝說,他就嘗試過“水晶+書法”、“水晶+畫展”等營銷模式的甜頭,“這個策劃讓我的水晶身價漲了數倍。”
“改革開放40年,目前全縣水晶從業人員已近30萬人,水晶產業年交易額達170億元,其中水晶電商超40億元。”東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徐冰介紹,繼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稱號后,2016年,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在伊朗正式授予東海“世界水晶之都”稱號,這對于東海水晶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水晶博物館)
據了解,東海下一步將圍繞水晶產業重點打造“一鎮一城一館兩園”五大平臺。一鎮,即水晶特色小鎮,是省首批特色小鎮,位列全國50個最美特色小鎮第2位。一城,即中國東海水晶城,是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水晶交易專業市場。一館,即中國東海水晶博物館,是全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唯一以水晶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兩園,即中國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和中捷水晶文化產業合作園。
(外國游客在購買水晶)
“我們確定了一個產業發展體系,即構建以天然水晶為主導、以彩色寶石加工為拓展、以中捷人造水晶合作為突破的水晶珠寶產業發展體系。”徐冰說,“我們的目標是把水晶產業打造成世界級特色產業,推動水晶產業國際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多元化發展,努力在提升產業層次、拓展文化內涵、推進國際交流、建立標準體系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