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通訊員 李鳳之)在江蘇連云港東海縣境內,有一個叫“車站”的小村,因為地處東海、新沂兩地交界的阿湖火車站,故取名“車站村”。
車站村,有著數百年的繁華歷史。早在上個世紀,這里就是蘇魯商賈云集之要地,不僅有日軍侵略中國留下的軍事防空隧道,還有百年歷史的老郵局、老澡堂、老客棧、老供銷社、老商業一條街,沿著隴海鐵路而建;蘇魯地區的煤炭、化肥、糧食作物等都通過這里運轉囤積,一度形成車水馬龍、物流四通的局面。穿越歷史的云煙,昔日的老車站村,已從隴海鐵路南搬遷到洪莊鎮駐地的新車站村,留下老街殘亙,還有那地下聽得見流水潺潺的日軍防空洞,見證著車站村的前世今生。
車站村,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蘇北新農村。這里不僅有著過去曾經輝煌的歷史記憶,更有著現代車站人追求時代風尚、引領時代潮流的諸多“新鮮事”。
吳紹江,是車站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清瘦的身材,57歲,在村里工作了16個春秋,連續四屆做了12年的村委會主任,2014年起升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昔日的車站村“脫胎換骨”,從鐵路南沿線的古老小村落,整體搬遷到鐵路北的鎮駐地,形成亭臺樓、“別墅式”的新居住區。車站村,從此建設成為洪莊鎮繼薛團村之后的“第一新農村”。車站村為東海縣洪莊鎮的一個行政村,人口3425人,840多戶人家,耕地面積2980畝,村民人均收入1.2萬元。
投資200多萬元建成的村支部、村委會、新農村服務中心,成為洪莊乃至全縣觀摩學習的示范點。車站村獲得的榮譽多達50多個:“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連云港市文明村”、市縣“孝善文化示范村”、“十佳宜居村莊”、“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金色獎牌,讓人感受到這個人口不算多的小村創造的輝煌。
“新鮮事”之一:“好人村”里開表彰大會
車站村是洪莊鎮的“好人村”,這里每年都有新的好人涌現。村支書吳紹江說:“從2014年起,車站村年年要評選出一批好人,不僅好上‘好人榜’宣揚,還要給予一定的榮譽獎勵。這個風氣一支延續下來,今后還要推行下去。”
在車站村門前的《賢德榜》上,筆者看到了被稱為“婆婆小棉襖”的村民周紅麗、“亦嫂亦母”的馬廣彩、“愛心兒媳婦”趙相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唐紅翠、“百善孝為先”的李翠霞等“車站好人”,她們是車站村里的美德模范,一個個孝老愛親、友善互助的事跡感動著鄰里,去年她們都參加了鎮里的表彰大會,每人胸前都戴了朵大紅的花。
“一個村,民風最重要,要用好民風帶出個好村風。”村書記吳紹江說,車站村的老百姓長期在這樣的村風帶動下,一個個向上向善,你看我家我學你家,互相感染著,每年都涌現出“好婆婆”、“好媳婦”、“好公婆”、“好家庭”等等,村里除了頒發給榮譽證書,還有500元的物質獎勵,錢數雖小,確是莫大的榮耀。
如今,車站村的好人不斷涌現,村里的“好人榜”里就像過電影一樣,“播放”著車站“好人村”的新風尚。
她們,凝聚著小村的精神,閃爍著車站人的靈魂。
“新鮮事”之二:村民做“電商”闖出“大世界”
在車站村采訪,筆者發現有個奇怪的現象:車站村的村民外出打工很少,全縣840多戶人家,有一多半人就在縣內或家門口創業。村書記吳紹江介紹說,車站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曾經是蘇北魯南的一個貨運站,車站人利用過去的商業街和近在眼前的貨運場搞起物流來,將南來北往的煤炭、肥料、大豆、建材等轉運到全國各地,形成了熱鬧紅火的創業局面。
近年來,隨著國家市場政策的調整,昔日的貨運場因生態環境等因素漸漸被關停,村里人開始尋找各自的家門口創業之路。有的搞起畜禽養殖、草莓、果樹栽培,還有的就是追逐時代最流行的創業電商,利用互聯網做起了電商、微商,在家里開起“網上服裝店”、“網上特產店”、“網上建材店”、“網上水晶玉石店”、“網上化妝品店”……
30多歲的石海龍就是村里做電商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以前在縣城幫人打工賣水晶,現在回到家里當起電商,通過網絡直播將家里收集到水晶原石和各類玉器制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每年盈利至少在10萬元以上。在他帶動下,哥哥石馬龍也做起了水晶電商,兄弟倆通過網絡做水晶,成為車站村里最成功的電商創始人。
現如今,車站村的電商戶達到50多家,他們坐在自家建起的“小洋樓”里,靠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將家里的各色產品、水晶和服裝遠銷到世界,賺回大把的鈔票。
“新鮮事”之三:小社區里跳起“大媽舞”
每到晚上,華燈初上,車站村里的小廣場就上演起了由50多個村里大媽組成的廣場舞,村里人都叫那是“大媽舞”。
李翠霞今年50多歲,她每個晚上總是一第個先到村部的小廣場上,調制好自帶的擴音機,組織村里的大媽們跳起自編自演的廣場舞,吃過了晚飯的村民們都被大媽們輕盈歡快的舞蹈所吸引,一個個圍過來足足有幾百口人,故掌聲接連不斷,大媽們此時跳得更帶勁,雖然一個個渾身跳出了汗水,浸透了衣服,依然興高采烈。
近年來,車站村依托新農村服務中心,建起了老黨員活動室、留守兒童讀書班、黨員愛心水站、互聯網視聯中心、村民道德大講堂等,讓村民擁有更多的文化娛樂活動健身場所。
80多歲的王步生是一位老黨員,他兼職村黨員活動室的義務管理員,每天帶領村里的大爺大媽到村部里下棋、打牌、拉二胡。筆者在采訪中碰巧遇到五六個上了年紀的“老頑童”大爺,正在村部邊上的“法制長廊”里玩撲克“爭上游”,時而發出歡快的笑聲,那笑聲里透著“夕陽紅”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