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李慧 夏興儉 朱秀霞
王繼才去世后,今年8月份,由3名共產黨員、退伍軍人組成的值勤班上島接崗,對開山島進行常態化值守。
對40歲的汪海建和王旭兵來說,今年的中秋節變得“特別有意義”。在經歷了連續幾日的陰天和停電斷網后,中秋假期第一天,開山島終于迎來太陽。作為開山島新的村支部書記及臨時10人守島隊負責人,汪海建知道“出太陽了”意味著什么。他們迅速起身,穿上迷彩服,捧著國旗,走向操場,莊重而嚴肅。
身后那棵王繼才親手種活的碗口粗苦楝樹,在晨曦的照耀下,顯得更加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他們從掛著“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牌匾旁拾級而上,走過208級臺階,一層一層路過開山島上當年部隊駐扎時留下的炊事班、醫務室、連隊宿舍……一步步走到開山島操場上的旗桿旁。
“敬禮”!國旗徐徐升起,在第一縷陽光里迎風飄揚!
“如果不是極端天氣,每天早上醒來最要緊的事,就是升旗。”從8月7日第一次登島開始,王仕花和分管開山島十幾年工作的燕尾港鎮副鎮長、武裝部部長姜駒,帶著新守島人一遍又一遍地巡島,詳盡地交代了守島的大小事宜。
雖然上島前做了很多準備,但島上的生活還是給汪海建一個“下馬威”。8月7日,他一上島就中暑了,后期又趕上臺風,接班的人、補給上不了島,島上的人也出不去。“16日,就彈盡糧絕了,三個守島人,足足吃了三天清水掛面。”王旭兵笑著說,“到19日下島,汪海建瘦了9斤。”
“但是,島上一天也不能沒有人。”王繼才去世后,考慮到王仕花年齡和身體情況后,8月初,灌云縣發出倡議書,本著推薦與自愿原則,號召大家積極上島守島。“大家報名熱情非常高。”姜駒說。兩位民兵告訴筆者,他們就是今年8月份過來的。以前王繼才夫婦在的時候,一年到頭也下不了幾次島,島上環境也艱苦。現在條件好一些了,每隔七天可以下島換班一次,不過遇到臺風大霧天氣,十天半月下不了島也是常事。島上的日子雖然很辛苦,但他們表示,自己既然從王繼才手中接過了守島的接力棒,就要把這種愛國奉獻的精神一代一代傳揚下去。
“我們并不感覺到寂寞。”汪海建說,他們上島后,各級黨政軍領導、一批又一批的媒體記者和縣內外登島參觀學習的人紛至沓來,小島上幾乎每天都感受著社會各界關切的目光:“我們是雪楓特戰旅官兵,我們在祖國西北向開山島民兵同志致敬……”中秋前夕,第76集團軍某特戰旅官兵還為開山島送來祝福視頻,并將曾飄揚在部隊營區的一面國旗一同寄往開山島,向守島民兵表達最真誠的敬意;坐落在黃海之濱的這座小城,也被王繼才守島精神感染著,引發了更多人關于“奮斗”“奉獻”“愛國”的思考和行動;中秋節前好多天,從灌云縣城到燕尾港,從縣里的工作人員到港口的漁民,每個人談起王繼才,都說“太偉大”了。更多的人想“學習他,跟他一樣,做更有意義的事”;燕尾港的“船老大”還帶著中秋禮物,為新的守島人送去中秋問候……
作為新守島人,將和已逝的“守島英雄”王繼才一樣,不僅要面對臺風暴雨、嚴寒酷暑等惡劣自然條件,還意味著要承受拋親別友、獨處一隅的孤寂。汪海建告訴筆者,9月20日晚停電,正在島上忙著的他接到母親電話。電話那頭,母親再三問:“今年中秋節,你真不回來和我們一起過了?真要在島上啊?”汪海建輕聲回答:“工作需要,下島就陪你好好補吃一頓啊。”
退伍后開過幾年飯店的汪海建,廚藝不錯,逢年過節、家人生日,對他來說,“就是家人團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父親兩年前去世后,家里各個重要節日,都是他操辦。8月上島前,他把一切托付給了媳婦。但今年中秋節又是媳婦的38歲生日。這是他自從結婚后,第一次沒有陪妻子過生日;而對王旭兵而言,除了當年在部隊的兩年,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和家人分開過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今年中秋節,兩個新守島人感受會更深。他們表示,王繼才已經離開了,王仕花也已經離島,但是他們給大家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王繼才、王仕花夫婦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既然接過了接力棒,就會傳承他們的精神,無怨無悔地堅守好開山島,高高舉起信仰的旗幟,續寫開山島上的‘旗幟故事’!”汪海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