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開虎 傅純潔
日前,行走在黃川鎮陳墩村稻蝦共養基地田埂上,筆者遠遠地就看見基地主人陳前進手持一把鐵鍬走來走去,頗為專注地注視著稻田里的水面。
“在看什么呢?”筆者跟陳前進打了個招呼。“看看地里龍蝦能不能活動得開,你看看,這只龍蝦帶一肚子的籽。”年過40歲的陳前進,樂呵呵地說著今年的收成。今年他收獲的不僅有沉甸甸的無公害水稻,還有養在水稻田里的幾萬斤龍蝦。
黃川鎮河汊縱橫,水源充足,土壤肥沃。2016年,從事貨車運輸10多年的陳前進流轉140畝土地,是第一個在全縣嘗試“稻蝦綜合種養”的人。“第一年,光賣小龍蝦就凈賺了12萬元。”談起這次“吃螃蟹”,陳前進說,“國家都提出農業要轉型升級,咱們農民也得跟上時代發展啊!”
與普通稻田豐收的場景不同,陳前進的水稻田仍是一片水汪汪。整個田塊呈“回”字形分布,中間種滿迎風搖曳的水稻,稻田外是一米多深的溝渠。稻田邊的田埂上,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小洞穴,不時可望見洞口伸出紅色鉗子的龍蝦;道路兩側的黃豆葉子已經落光,一株株桃樹環繞稻田四周,這套新型水稻綠色高效生產體系看起來確實與眾不同。
“小龍蝦對于農藥的敏感度極高,因此田地內從不使用農藥,化肥使用量也只相當于傳統使用量的30%,且都是生物化肥。”陳前進說,“水稻不打農藥雖然會有一定減產,但稻田中的昆蟲、水生動植物又可成為小龍蝦的天然餌料,促進龍蝦的生長,而龍蝦的糞便會直接反施到稻田,又可大大提高稻米品質。”“龍蝦今年賣了近2萬斤,昨夜還收了最后一批。水稻畝產量突破1000斤應該沒有問題。”在收獲20萬元龍蝦效益后,對于綠色種植方式產出的水稻,陳前進已做好深加工的準備,預測精加工出來的大米可賣到每斤5元,而傳統的稻麥輪作,除去成本,凈利潤僅為1000多元。陳前進的“稻蝦米”比傳統水稻畝均增收500元。
“稻蝦共作”實現了“用水不費水、用地不占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有了看得見的效益,再加上政府的積極引導,這兩年,東海乃至全市的“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格外受農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