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打造鄉村振興的“泰州樣板”,農民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農村思想文化產品供給,不僅要“夠”,更要“精”要“好”。面對來自基層農村、農民的新訴求,泰州市堅持先行先試、努力探索,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80個,成為引領鄉風文明、培育新型農民、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平臺。
修訂村規民約 扭轉不良風俗
在泰州市姜堰區沈高鎮,河橫大舞臺可謂遠近聞名。這個可以容納近600人的村級文化大舞臺,幾乎每個月都承辦大型文藝演出。這兩天,河橫大舞臺又實現華麗轉身——成為河橫村新人們辦理新式婚禮的場地。
河橫村村干部介紹,村里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后,改選、重組了以村民代表和鄉賢為主要成員的紅白理事會,結合本村實際,修訂村規民約,對婚喪禮俗定規矩、立標尺,讓勤儉節約成為文明新風尚。“河橫大舞臺作為新人舉行婚禮儀式的免費場所,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儀式經費支出,而且西式婚禮的用餐方式也可避免糧食浪費。”
在泰州,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村(居)開始,年底前所有村(居)均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并成立監督小組,對村規民約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杜絕婚喪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現象。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將設立公開欄,定期公開村級黨務、村務、財務、事務,暢通民主監督渠道,讓陽光村務孕育文明鄉風。
“雙創”技能培訓 鼓起百姓口袋
走進泰州靖江市新橋鎮德勝村村部,在閃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牌匾下,一塊“揚州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銅牌格外醒目。
“這是我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的創業富民新平臺。”德勝村黨委書記楊恒俊說,“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首先要弄清楚“為了誰”,最大的難點則在于“做什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既然建在農村,那么提高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該是第一需求。“結合我村實際,我們將培育有就業創業能力的新型農民作為中心的首要任務。”
德勝村的優勢產業是有機農產品種植,村里的土地全部進行了有效流轉,現代化的大型農莊果園為周邊的村民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泰州市建成8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但由于傳統種植方式根深蒂固,左手化肥右手農藥的種植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有機農產品種植的要求,不少村民無法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后,德勝村依托這個嶄新的平臺,與揚州大學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今后揚州大學農學院的教授每年都會定期到村里進行至少兩次授課。
今年9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的首期培訓班上,村里的20名技術骨干長了本領,在他們的帶動下,200多名種植戶掌握了新型的有機種植技術。
此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還定期進行創業技能和創業政策培訓,激發了村民們的創業激情。據統計,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立后短短兩個月,德勝村就新增“小老板”20多個,現在全村每兩戶就有一個“小老板”,鼓起了百姓增收致富的口袋。
家風家訓上墻 提高村民素養
在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宗林村,每家每戶門口都有一塊古色古香、造型精致的牌匾,上面刻著各家各戶的家風家訓,構成宗林村推動鄉風文明的新風景。村黨總支書記劉伯陽說,這些家風家訓都是根據每家每戶的情況,量身定制的,涉及勤儉、治學、處世、勵志、修養等方面。
家風家訓不僅要貼在墻上,更要融進心里。每到節假日,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都要舉行宣講活動,邀請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鄉賢來詳細解讀自家的家風家訓。“通過整理家訓、宣講家訓,來樹立家風,以家風帶村風、以村風帶民風、以民風促發展,進一步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宗林村的做法是泰州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依托,努力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現在,不僅僅宗林村,泰州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泰州市海陵區九龍鎮界溝村、泰州市姜堰區橋頭鎮小楊村等不少村(居)都將家風家訓在自己門前“亮相”。
為更好地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來涵養鄉風文明,泰州市搭建了市、市(區)、鎮(街)、村(居)四級美德善行載體,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美德善行展示館、美德善行廣場、美德善行文化墻、美德善行榜等渠道和資源,宣揚好人好事,厚植美德土壤。
文化惠民 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在泰州興化市沙溝鎮石梁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天井里,56歲的仲翠女正和“伙伴們”緊張地進行著板凳龍舞蹈的排練。
在泰州市沙溝鎮,像仲翠女這樣的群眾文化愛好者有800多人,占全鎮人口的大半。整個沙溝鎮的文化惠民活動也因為有這樣雄厚的群眾基礎而日漸豐富。
沙溝鎮文化站副站長姜宗琴介紹,在沙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作用。每天,沙溝鎮的文藝愛好者們都會集聚于此,或唱歌、或跳舞,將群眾文化活動搞得熱火朝天。
根據泰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未來三年規劃,泰州市將著力建成一批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打造一批鄉村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基層文化人才,狠抓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手抓傳承、一手抓發展,用文化的力量塑造農民精神新風貌、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到2020年,泰州全市將全面建成人均不少于0.16平方米,建筑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30%以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配套文化活動場所;全市行政村數字農家書屋基本全覆蓋;文化惠民演出實現“一村一場”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