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朱梁 朱莉 張宇熠)把脈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存量激發效益。近年來,常州市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明確“以畝產論英雄,以質效配資源”為導向,探索出多元化的土地利用路徑,并結合工業明星城市優勢,擦亮常州城市“銹帶”。
隨著城鎮化加速發展,常州市土地規劃空間日漸碰及“天花板”,土地供應倚重增量,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等問題一度降低土地利用活性。為破解低效工業用地難題,常州市國土資源局活躍思維,創新用地方式,通過低效存量再開發提升全市土地利用價值。根據自然資源部連續三年開展的城市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評價工作,常州市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現已位列全國第十。
騰籠換鳥,釋放土地新動能
常州通過眾創空間建設,將企業效益不佳的低效廠房用地盤活再開發工業用地,打造產城融合新亮點,形成城市經濟新功能,構筑科技創新新載體。
目前,眾創空間已成為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小抓手、大戰場”。常州市鐘樓區通過引進博濟科技園,結合區域發展特色,瞄準智能制造、大數據、文化創意、汽車后市場等領域,成功改造三塊低效工業用地,先后建成了博濟五星智造園、博濟新博智匯谷、博濟汽車后市場文化創意園三大眾創園區。
新博智匯谷 五星智造園
五星智造園舊址為常州合成纖維廠的土地和老廠房,占地面積達70畝。該地屬于傳統工業廠房遺存,多年來一直處于“休眠”狀態。2015年11月,五星智造園項目落戶此地,成為博濟科技園在常州運營的第一家園區,同時也成為常州低效工業用地“騰籠換鳥”的先進嘗試。五星智造園一、二期改造投資總額約為1.08億元,改造后,總建筑面積達6萬平方米。截止目前,五星智造園共引進企業220家,企業年銷售額近2億元,產出達到224萬元/畝,以文化創意+智慧產業為定位,成為常州新興產業示范園區。
在成功打造博濟五星智造園后,博濟科技園深化與鐘樓區的合作,進一步利用低效工業用地,推進不同定位的眾創空間建設。博濟新博智匯谷前身為常州礦山機械廠,博濟汽車后市場文化創意園舊址則為常州凌龍涂料廠。兩大項目先后共盤活近130畝低效工業用地,通過政策+資本的方式,“騰籠換鳥”為廢舊廠房注入新興企業活力因子,實現了低效工業用地的“增容挖潛”。
舊址改造,有機煥活“休眠區”
目前,常州老城區內散落著部分低效用地,比如舊村、舊居和舊廠房等。始建于1964年的勤業塑料廠曾坐落在鐘樓區懷德南路上,依運河而建,傍碼頭而興。隨著城市中心外擴,周邊人口日漸密集,對該片區的生活功能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勤業塑料廠主要生產聚氯乙烯塑料基材,環境污染大,一度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困擾。勤業塑料廠搬離后,占地面積達30畝的舊廠址未能找到合適的開發項目,長期處于閑置狀態。
經過對該片低效工業用地的實地考察以及多方評估,立足城區中心地帶,配套周邊居民生活需求,鐘樓區啟動了米碼頭壹號項目。該項目旨在打造一個集文創產品、主題餐飲、時尚休閑、創意辦公為一體的特色生活創意街區,滿足居民對教育、休閑、辦公等多元化的生活需求。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5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2億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資6860萬元。目前,整體改造方案已經出臺。
常州通過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碎片化廢舊工業用地存量進行合理分類改造,著眼區域定位和發展趨勢,通過政府收儲、遷建,以及自行改造相結合,逐步實現城市品質提升和土地的節約高效利用。
多措并舉,實現政企大共贏
2010年起,常州市各轄區率先啟動了工業企業用地調查工作,調查除工業企業數量、四至范圍、占地情況、土地性質以外,還選取了營業收入、稅收、從業人員等經濟指標,建立了市級工業用地普查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并每年進行更新完善,充分掌握了全市工業企業土地利用現狀。
在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改革的探索中,通過對工業企業用地的深入調查,以及對企業成長周期等綜合分析,常州摸索出以下三種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提高土了地資源配置效益,實現了政企雙贏:
一是先租后讓。采用先租后讓方式供應土地,一方面降低了企業前期的用地成本,另一方面也推動了企業實現投資協議的達產要求。
二是彈性出讓。對新增一般產業用地在法定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內,充分考慮產業類型、生命周期、項目規模等因素,實行差別化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年期的供應方式,這種方式更加貼合企業的成長周期。
三是短期租賃。一些小企業考慮自身情況,采取5-12年的短期租賃,既簡化了審批程序,又降低了用地成本。
以突出“畝均效益”為目標,常州現全面推廣“彈性出讓”等差別化供應方式,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全流程的供應監管體系。
金牛研磨有限公司位于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工業園內,一年前,這里4.5萬平方米的廠房和123畝土地是另一家包裝企業的閑置資產。2017年下半年,新北國土部門收儲該塊閑置土地,重新競拍給了金牛研磨,企業隨即投資2.85億元建設新項目。通過這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使得原先“零產出”的閑置土地現在卻能形成10億的生產能力。近年來,新北區國土部門通過工業企業普查,摸清了存量土地的家底,通過征收開竣工履約保證金、提高全區工業用地掛牌保證金數額等措施,讓存量用地不再“曬太陽”。2017年,該項制度運行以來,保障了富士通繼電器、興和制藥等42個區以上重點項目竣工投運,全區工業用地開竣工率達到100%。新北區也成功創建為“第二屆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區”。
目前,常州市致力于打造可供復制、可供借鑒的工業用地供應方式:因地制“策”,地盡其用。通過差別化供地政策推動產業轉型,促進土地利用從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轉變。聯通全市,借“數”管“土”。加強常州國土資源信息平臺建設,從數據對接向全流程監管轉變,實現對全市所有工業企業評價數據信息歸集的全覆蓋。接下來,常州市將繼續健全各項體系,夯實低效用地再開發基礎。打開思維,讓寸土生寸金;創新實干,讓低效工業用地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