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立足百姓,為民生謀福祉。近年來,常州每年集中力量辦一批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用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推進民生事業發展,打造民生工作常州品牌。
在鐘樓區西林街道東岱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83歲的章興大正在和志愿者聊天。過去,社工和志愿者都是按照老人需求上門服務,去年十月這個日間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后,老人們可以來這里,享受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體育等多項服務。 鐘樓區西林街道東岱社區居民章興大說:“人又多,很開心,志愿者對我們服務又好。”
從去年開始,鐘樓區啟動“幸福養老”系列工程,目前已建成10個養老“幸福驛站”,配備幸福管家和養老顧問,在生活保障、精神陪護、健康管理等多方面開展為老服務。 鐘樓區民政局副局長、區老齡辦主任周霞表示,重點以“幸福驛站”示范點的創建,加上整個養老服務圈,推進社區養老服務站、小區養老服務點,加上樓道、自然村的鄰里互助圈,達到“優質+均衡”的服務目標,讓所有老人都能享受到“十五分鐘服務圈”這樣的服務。
常州連續多年將“優質養老工程”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目前全市有各類養老機構113家,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城鄉覆蓋率分別達65%和42%。 小項目服務大民生,在養老項目向優質化、均衡化推進的同時,遍布常州的慈善超市項目也在謀求新變化。
在市區的一家慈善超市內,市民章琳娟只用了十塊錢,就買到了市場價四十元左右的健步鞋。以往,慈善超市只是單純向困難群眾發放救助物資,現在通過社會組織募集商品,采用定期發放和義賣的形式,在幫助困難群眾的同時,讓普通市民也可以一邊消費一邊做公益。 市民章琳娟認為,這也算做公益活動,獻愛心支持別人,自己也很高興。
“免費+低償+有償”的多樣運營模式,升級版慈善超市成為具備自我“造輸血”功能的慈善微陣地、愛心“網格樞紐”。
慈善超市社會合伙人、江蘇悅心養老產業集團董事長高慶玲告訴記者:“所有慈善超市的收入,都將用于對老人的服務,特別是對獨居、困難的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我們建立家庭養老床位,超市每收入三千元,給一戶家庭打造信息化的床,讓老人的生活起居都能夠24小時了解,如果有需求或者發生意外我們可以及時救助。”
在2017年中國地級市民生發展100強名單中,常州排名第13位,“慈善常州模式”、“鄰里守望”多個有影響力的品牌成為常州民生樣板名片。